不是溫忠武,誰堪第一流。
飛書先赴難,灑淚獨登舟。
赤帻驚幽渚,黃旗指石頭。
孤亭臨玉鏡,淅淅荻蘆秋。
——王士祯《然犀亭》
溫峤出生于288年,他是河東太守溫譫的兒子。出身官宦家庭的溫峤,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特别是在帶兵打仗這方面,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了當時有名的軍事家。溫峤年僅四十二歲就過世了,着實令人遺憾。在他過世後,百姓們很是痛心,紛紛表達對溫峤的哀思之情。
溫峤在東晉時期戰功卓著,他為這個王朝平定了兩次叛亂,使國家轉危為安。王敦起兵作亂時,溫峤領兵平叛,這期間,他派人打入敵軍内部,獲取了很多情報。接着,他假意投降,麻痹對手。等到王敦病逝後,敵軍已經四分五裂,溫峤乘勢攻殺,終平定叛亂。
蘇峻起兵作亂時,也是溫峤奉命讨賊。他積極部署軍隊的作戰方略,抓住敵人的弱點進行痛擊,因此,擊潰了敵軍,獲得大勝。後來,溫峤以年事已高為由,返回故裡。
就在那裡,發生了有名的“燃犀溫峤”事件。
當時天已黑,而溫峤正要渡河,他隻能點燃犀角,照亮前方的道路。在他走到橋中間時,利用點燃的亮光向河中看去,發現河中有很多生物在遊走,其中,有的美麗,有的醜陋,隻是這些生物都是未曾見過的,所以,它們必然非凡間之物。溫峤也沒有停留很久,匆匆過河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夢到那些生物了,它們竟然對溫峤說:“你過河就過河,幹嘛要打擾我們的生活?幹嘛還停下來看我們?”溫峤被這奇怪的夢給吓醒了。
蹊跷的是,溫峤沒過多久就死了。
溫峤為官期間名聲很好,給後世留下了美名。他一生服侍了三代君王,這些君王對溫峤都十分器重,隻因為溫峤為大晉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我們還要提一個關于溫峤的流傳已久的故事——溫峤絕裾。“溫峤絕裾”是說溫峤為做某事而下定了義無反顧的決心,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此時的溫峤還隻是劉琨的幕僚。劉琨看中司馬睿,認為他必然能夠成就霸業,于是,想派自己的幕僚去勸說司馬睿登上帝位,建立新的王朝。劉琨覺得溫峤是最佳人選,溫峤的學識和口才都不錯又是劉琨看中的人。但當時兵荒馬亂,劉琨又無法派人去護送溫峤,隻能讓他孤身前去。
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溫峤孤身上路,很容易遇到襲擊,身首異處。可是,劉琨也沒有辦法,這個事情必須有人去完成。無奈之下,溫峤隻能聽命。臨行之前,溫峤拜别母親。他的母親崔氏并不同意兒子的做法,她也十分擔心兒子的安危。況且,他的母親年事已高,正需要溫峤在家服侍。
溫峤沒有顧慮這些,毅然上路了。後來,溫峤得知,崔氏在他出門後就病逝了,溫峤終沒能很好得為母盡孝。這就是“溫峤絕裾”的故事,作為兒子,溫峤是不盡職的,他沒能服侍好母親;但作為臣子,溫峤是盡心盡力的,他舍棄生死,隻為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
我們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溫峤就是遇到這種無奈了吧!
話說,溫峤妻子去世,他的堂姑劉氏,因戰亂和家人失散,隻有一個女兒,美麗聰慧。堂姑囑咐溫峤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峤私下早有自己娶她的意思,于是,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說:“戰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後半生了,哪裡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事後沒幾天,溫峤告訴堂姑:“已經找到人家了,門第還算可以,女婿的名聲職位都不比我差。”
随即,溫峤送了一個玉鏡台作為聘禮。
結婚行禮後,新娘撥開團扇,當場笑道:“早就懷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溫峤過世後,被葬在南京北郊的郭家山上。他的墓位氣勢磅礴,卻隐蔽得很好,直到現代才被當地人發現。在挖掘這座古墓的過程中,相繼出土了琥珀、瓷器、銅、鐵、陶器等珍貴文物,為我們研究兩晉時期提供了很多依據。兩晉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能夠保留下來的文物很有限,像溫峤這樣完整的墓穴是很少的。這些文物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也讓我們有機會窺探曾經的輝煌。
整座墓采用了單室穹窿頂磚結構,内部磚室長7.49米,還設有一道木門。墓室前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墓碑,上面雕刻着溫峤的墓志。墓志詳細描述了溫峤的一生,還列舉了三代君王對溫峤的褒獎情況,讓後人知道這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将領。墓志采用的是小篆字體,書寫流暢,為後人留下了很有價值的史料。如今的溫峤墓已成為了一個景點,讓我們有機會瞻仰這位民族英雄。
那麼,溫峤墓為什麼能夠保存得這麼好呢?
這完全是因為溫峤的卓越貢獻,他為百姓考慮,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經常去墓前祭拜,還囑咐後人要保護好英雄的墓穴。
所以,在後世人的眼裡,溫峤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參考資料: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然犀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