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6醫院,普外科資料
肝髒是身體内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并在身體裡面起着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肝髒也制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在醫學用字上,常以拉丁語字首Hepato-或Hepatic來描述肝髒或肝髒的[希臘hēpar(ήπαρ)]。肝髒是人體内髒裡最大的器官,位于人體中的腹部位置,在右側橫隔膜之下,位于膽囊之前端且于右邊腎髒的前方,胃的上方。肝髒是人體消化系統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髒平均重達1.5公斤(約在1-2.5公斤之間;另一說1-1.6公斤),為一紅棕色的V字形器官。肝髒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
肝的上面隆凸稱膈面,朝向前上方,與脆彎窿相适應,能随呼吸運動而上下移動。隔面借鐮狀韌帶将肝髒分為左右兩部,即左葉和右葉。右葉大而厚;左葉小而薄。肝的下面凹凸不平,稱為髒面,朝向後下方,與腹腔器官相鄰。髒面的中部有H形的兩條縱溝和一條橫溝。左側縱溝的前部有肝圓韌帶,為胚胎時期的臍靜脈閉鎖的遺迹;右側縱溝的前部容納膽囊,後部緊接下腔靜脈。橫溝叫肝門肝固有動脈、門靜脈、肝管、淋巴管及神經等由此進入肝髒。
肝髒呈一不規則楔形,右側鈍厚而左側扁窄,借助韌帶和腹腔内壓力固定于上腹部,其大部分位于右側季肋部,僅小部分超越前正中線達左季肋部。
外觀可分膈、髒兩面,膈面光滑隆凸,大部分與橫膈相貼附,其前上面有鐮狀韌帶,前下緣于臍切迹處有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向後上方延伸并向左、右伸展稱冠狀韌帶,冠狀韌帶又向左、右伸展形成左、右三角韌帶,在右冠狀韌帶前後葉之間,有一部分肝面沒有腹膜覆蓋,稱肝裸區。
髒面有兩個縱溝和一個橫溝,構成H形。右縱溝由膽囊窩和腔靜脈窩組成,其後上端為肝靜脈進入下腔靜脈處,即第2肝門所在,其後下端為肝短靜脈彙入下腔靜脈處,此為第3肝門所在;左縱溝則由臍靜脈窩和靜脈韌帶組成;橫溝連接兩縱溝,為第1肝門所在,在橫溝右端伸向肝右方,常見一側溝,稱右切迹。
Couinaud 1900年提出肝髒的段解剖系統,以肝靜脈及門靜脈系統分為8段:将肝髒分為8段,按照順時針方向計數。
肝靜脈将肝髒分葉(肝左外葉、肝左内葉、肝右前葉、肝右後葉),門靜脈将肝髒分段。
許多診斷 僅提示肝左葉、肝右葉就足夠了。然而,當發現肝髒局竈性病變時,尤其是有惡性病變可能時,則需要明确病變所在的肝段,這有利于同其他影像學資料進行比較,而且對制定外科手術方案具有重要價值。
由于超聲是動态成像,加上掃描切面的變化,使得分段較CT或MRI困難。
以下為肝髒基本切面所顯示的肝段。
1、肝-右腎矢狀切面顯示右肝、右腎和結腸的關系。此切面示肝髒右後葉上段和下段。
2、肝-膽囊矢狀切面示肝右前葉上段和肝右前葉下段,中央可見門靜脈右支
3、經腹主動脈矢狀切面以腹主動脈的粗管狀結構為特征,顯示肝左外葉上段和肝左外葉下段。此外還可見門靜脈左支橫斷面及其後方的尾狀葉
4、經下腔靜脈矢狀切面最大特點是肝髒後面可見到下腔靜脈,肝後方以尾狀葉與下腔靜脈接壤,前方為肝左内側葉
5、右肋緣下斜切可顯示肝靜脈彙入下腔靜脈處,即第二肝門。此切面可顯示肝靜脈左、中、右三支,将肝髒分為肝左内葉,肝左外葉,肝右前葉,肝右後葉
6、右肋緣下斜切也可顯示門靜脈主幹(第一肝門)及其左右分支,門靜脈左支經過橫部、矢狀部到達囊部。門靜脈矢狀部走行在肝左葉間裂中,将肝髒分為左内葉、左外葉;橫部走行于肝尾葉和肝左内葉之間。
相關細節資料
相關資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