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玉部》: “珠,蚌之陰精。從玉,朱聲。《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譯文:珠,蚌殼裡頭的水精。從玉,朱聲。《春秋國語》說:“珠足以用來抵禦火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說文》玉部,形聲字。今為王部。
“珠”的本義為蛤蚌因沙粒竄入殼内受到刺激而分泌并形成的圓形固體顆粒,為乳白色或略帶黃色,有光澤。引申指像珠子的東西。如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引申之又可指珠狀的物品。如露珠、眼珠。汗珠等用作形容詞,形容事物的華美、光澤。如“珠光寶氣”。
成語滄海遺珠的意思是大海裡的珍珠被采珠人遺漏的意思,比喻人才被埋沒,出處是《新唐書•狄仁傑傳》,說的就是狄仁傑的故事。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生于官宦之家。有一次他家的門人被害,縣衙裡的官吏前來調查案情,府裡的老老少少都忙不叠地前去接受問話,唯獨狄仁傑拿着一本書坐在那兒一動不動。縣吏一看這小子那麼有個性,心裡老大不爽,就上去命他接受問話。狄仁傑啪的一聲合上書本,沒好氣地說:“我跟書中的聖賢對話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們這些俗吏!你憑什麼兇我?”這是狄仁傑的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就是滄海遺珠了。
狄仁傑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了很不錯的乗騎,但是結果卻被委任為汴州參軍,而且有人看不慣狄仁傑的作風就對他進行誣陷,而處理狄仁傑案件的人就是閻立本,滄海遺珠正是出自此人之口。
閻立本見狄仁傑相貌不凡,氣質更佳,見此人物心中就有了幾分喜歡,而且在審訊過程中狄仁傑從容不迫,不懼強權,同時話中透露出憂國憂民的熱烈情懷,更是使閻立本大為感動,于是便有了:“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意思是說:“孔子曾經說過:‘查看一個人的果實,就可以知道他的賢愚。’你就是那個賢人啊,你就是大海裡的珍珠,被采珠人遺漏了啊。”
關于珍珠,民間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神女的眼淚以及鲛魚的眼淚成珍珠”的說法。
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有龍珠、蛇珠、魚珠、蚊珠、龜珠等記載,并詳述了這些貝類以外的動物珠的生長的部位:“龍珠在颌,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鲛珠在皮,龜珠在足。”
《博物志》中記載:“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這個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
翻譯過來就是: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魚一樣,從來不放棄紡織的工作,它哭的時候能哭出珍珠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