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李雅君 記者 于丹丹)61歲魏女士,既往體健,今年年初出現無明顯誘因下肢水腫,腹脹等症狀。開始沒重視,後來症狀加重,于是去當地醫院就診,但沒有找到病因,于是子女帶她來到南京市第二醫院不明原因肝病門診就診,市二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楊永峰在門診當即懷疑其為“肝窦阻塞綜合征”。 楊永峰主任醫師仔細詢問魏女士用藥史後了解到該患者食用了自家種的“三七”。據魏女士介紹她家的“三七”開的是黃花。值得注意的是,“三七開紅花,土三七開黃花”,患者吃得極可能是“土三七”。經影像學檢查後,進一步确診魏女士為“肝窦阻塞綜合征”。入院後經抗凝保肝等綜合治療,1個月後複查上腹部CT,結果提示患者腹水全部消失,肝靜脈重新顯影,肝髒灌注明顯改善,肝功能正常,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土三七
三七
楊永峰主任醫師提醒大家:人們常常把“土三七”混淆為“三七”。“三七”屬五加科人參屬,以根、根狀莖入藥,無毒,是名貴中藥材,可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腫痛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和顯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強和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其作用奇特,被曆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但“土三七”完全不同于“三七”,“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為菊科。兩者雖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處,均有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但來源于不同科植物,更重要的是毒性不同!“土三七”内含吡咯烷生物堿成分,可造成肝窦和肝小靜脈的内皮細胞損傷,導緻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見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且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
記者了解到,肝窦阻塞綜合征(SOS)是指肝小葉靜脈和肝小靜脈支内皮腫脹、纖維化,從而引起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繼而發生肝細胞萎縮、彌漫性肝纖維化,臨床出現肝髒腫大、疼痛、腹水等,半數以上病人可以康複,20%的病人死于肝功能衰竭,少數病人發展為肝硬化門脈高壓。其常見病因便有服用土三七、千裡光等含有吡咯烷生物堿這種有毒物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