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社區”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用“社區樞紐站”連接社區共建的專家志願者
文/ 王南溟
從“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近年來,上海呈現出了社區與藝術結合的新形态。什麼樣的社區可以稱之為“藝術社區”?如何進一步推進?我想以“社區樞紐站”的理論和實踐案例,展示“藝術社區在上海”的一個側面。
2000年“上海雙年展”,當時被稱為“非架上藝術”的藝術樣式已經局部地出現在了上海美術館。随後,此類藝術相關的美術展館也進入了初創期。就這樣,慢慢形成了由政府的藝術博物館(主要是用于文物陳列而不是臨展)和美術館(當時還隻是展示場所而不是策展)系統、群衆藝術館系統(市民文化的公共服務單位),以及民間正在形成的當代型美術館的新空間(使得當代藝術得以用策展和學術的方式展示并帶動公共教育)共同構成的藝術展陳格局。
“社區樞紐站”的創建初衷和推進,正是基于上面的條件而作出的理論假設和實踐。在此之前,先說一下“藝術進社區”,這是基于當代型美術館的展覽和公衆之間的交流困境,藝術從業者從自身開始的突破。2012年,我受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的委托,在浦東新區群衆藝術館策劃了一場題為“圖像與形成:當代繪畫展”的展覽。雖然展覽空間不像白盒子,照明也不是美術館專業燈具,但是内容上與當代美術館的展覽是一個系統的,而論壇和出版物也都是學術型的。2018年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的“圖像與形式:當代藝術社區展”進入了浦東新區洋泾街道社區學校。展覽就辦在教室的過道中,但活動項目則涵蓋了公共講座、專業導覽和藝術家的親子工作坊等。
2018圖像與形式:當代藝術社區展展覽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後,民營美術館的專業力量開始主動希望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私人屬性的美術館開始向公共社會機制轉型。政府部門和民營機構彼此都在思考,公共服務力量如何能夠更有效地結合。所以從2012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用當代型美術館的工作方法,與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進行學術項目的合作。2019年,寶山市民美育大課堂啟動了現當代藝術史講座計劃。流動美術館、社區美術館項目也随之創新呈現,即:将鄉村空置的公共小建築體進行“微更新”,成為寶山的“衆文空間”,讓現當代藝術直接從區級層面進到寶山的城鄉社區。
寶山的“衆文空間”是從“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的一種途徑,對上海市民文化的公共管理而言也是一個重要案例,因為運維這樣的社區空間,涉及到如何與專業人士開展直接合作,形成街鎮公共文化服務産品質量的提升及在群文系統中的專業化發展等。時代快速發展,現在的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已經不同于以往的市民,而當代藝術理論本身的開放性帶來了藝術的參與性,市民的參與也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行動屬性又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專業美術館與藝術博物館(博物館策展也開始美術館化,并且與當代藝術對話)直接可以通過社區共建,讓“藝術社區”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産生。
2020年開始的社區樞紐站“藝術社區”規劃,首先選擇了陸家嘴老舊社區進行蹲點嘗試,同時,與上海大學博物館合作,将展覽的公共教育放到了東昌新村的居民停車棚(星夢停車棚)作為固定展覽。專業藝術機構不但在做“藝術進社區”的項目,而且也與社區治理直接挂上了勾。2021年開始的第一期“三星堆圖片展”,在東昌新村停車棚用燈箱式的圖片展示方式懸挂在停車檔闆上方,不但使居民停助動車、自行車的時候可以看到上海大學博物館的展覽資訊,而且解決了停車棚的照明問題。居民志願者的熱情也被調動了起來,他們自願組織觀衆并做導覽,停車棚内越來越幹淨整潔,停車棚外,居民自發栽培的花壇面積也越來越大。一個緊挨着陸家嘴金融區的老小區,在建築高度改變不了的情況下,其文化高度卻通過“藝術社區”而不斷提高。
2021年1月31日,東昌新村居民陳國興給東昌社區小學生導覽“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圖片展
東昌新村居民區書記曹駿在東昌新村星夢停車棚給東昌社區居民導覽“龍門石窟:東昌社區展”
藝術社區還在進行時态中,不好太細化地定義,但社區樞紐站的實踐偏向于:達到美術館或者博物館水準,居民可以參與且有所收獲,社區自治并有與專家合作的意願,當然還要有常态實體,否則就是“藝術進社區”而不是“藝術社區”。相比專業美術館、博物館,藝術社區的面會廣泛得多,涉及到各種微更新,囊括了文化生活到社區設施及其特有看點的利用。因而在這樣的藝術社區營造中,必然更注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的測試,而不是設計業務在社區的營造。“硬微更新”“軟微更新”和“再微更新”是社區樞紐站的學術共同體在陸家嘴社區做的藝術社區規劃中采取的具體方法。社區樞紐站中的博物館學教授、社會學教授、公共管理與法學教授和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批評家、社會工作者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文科志願者團隊,從文化的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立法方向,從行動與藝術的社會學本身的更新,乃至通過在社區的“藝術動員”,讓社區本身成為作品,從而讓群文系統、美術館系統和博物館系統之間在“藝術社區”中找到結合點,用“藝術社區”來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多重而綜合的體系。
(作者系喜瑪拉雅美術館原館長,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