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去韓城城隍廟已經有一些日子了。每每想起韓城,印象最深的竟是坐在城隍廟裡面的小攤上吃荞麥饸饹,酸辣勁道,真是意猶未盡。城隍廟比較原汁原味,很少新建重建的建築,始建于明隆慶五年,明萬曆五年擴建。城隍廟坐北朝南,由山門、政教坊、威明門、廣薦殿、德馨殿、靈佑殿、含光殿等建築構成南北中軸線,廟中建築均采用徹上明造,梁架保留叉手,前後檐多用大額,山面用闌額和普柏枋。歇山頂收山較大,形制古樸,是明初建築的顯著特點。
1、山門,三門并列的正門和枝門,位置所限,正能照到正門的一部分,四牆面磚刻彰善瘅惡。
2、政教坊,三間,單眼懸山卷棚頂抱廈結構,是客商居貨的場所。
3、城隍廟的二門,單眼懸山頂,面闊三間,明間辟門,次間是曹官和憲天雕像。
4、廣薦殿,五間單眼懸山。
5、城隍廟内的戲台,位于廣薦殿前的類似廣場的空闊空間内。結構複雜,巍峨壯觀。創建于明萬曆四十四年,曆代皆有重修,先保存為明代建築,部分構造改為清代法式。戲台為台基式建築,重檐十字歇山頂,屋脊琉璃牡丹花卉十分漂亮,山花透空,雕有木質懸魚,戲台以隔扇木屏将進深分作前後兩間,隔扇上部花心書有歌舞台三字,台面呈長方形,高一點二九米,舞台上空懸以八角鬥型藻井,上面有球型蟠龍頂心,四周施以水藻彩繪。前檐置方形木柱兩根,上托大額枋、平闆枋、和闌額枋。平闆枋上鬥拱五朵,中間為如意鬥拱。四角并置垂柱與鬥拱幹相接,翹起角檐。主台呈三面觀式,兩側有耳房,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為廟會,當地居民請兩台大戲于此演出。
6、德馨殿,獻殿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前兩側各有12間兩庑,是縣令、缙紳士大夫拜谒場所。
7、靈佑殿五間,因為德馨殿、靈佑殿、含光殿三殿前後緊密銜接,所以靈佑殿、含光殿的正面是沒有辦法進行拍照的,姑且通過不完整的側面像想象一下。靈佑殿為城隍廟的正殿,是城隍老爺審理政務的地方。後面的含光殿是城隍爺的寝殿。有圖片介紹,不用贅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