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轼遊蕲水清泉寺,望着門前的流水,他吟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門前的流水都能夠流向西邊去,時光或許也能倒流。
蘇轼看着流淌的溪水,在心境上達到了“人生再少”。
(來源:網絡搜索)
牛頓被樹上掉落的蘋果砸中,将近代物理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生活中的能工巧匠,通過細心觀察,創造出了一件又一件巧奪天工的作品。
很多時候,一個道理,一次發明創造,都來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今天,課本故事繪帶你來了解,古人在請客吃飯這件小事上創造的玩具——七巧闆。
(來源:網絡搜索)
從吃飯到七巧闆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黃伯思,他特别喜歡請别人到自己家裡做客,人一多就坐不下了。于是,他就想盡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終于有一天,他設計了一張用六張特殊形狀的小桌子組成的大桌子,取名叫“燕幾”, 這裡的“燕”是“宴”的諧音,“燕幾”就是矮小的宴席桌子。
以後再宴請朋友吃飯,黃伯思就用燕幾來招呼他們,人少了用兩三張桌子,人多了就把六張桌子全用上。燕幾可以拆又可以合在一起,還能組成各種形狀與圖案,就像現在的組合家具。
黃伯思還創繪了一本《燕幾圖》,在《燕幾圖序》中,他介紹道:“燕幾圖者,縱橫離合,變态無窮,率視夫賓朋多寡,杯盤豐約,以為廣狹之用。”大緻意思是說,燕幾圖有好幾種變化的樣子,朋友來吃飯的時候,位置變大了,就能吃很多東西了。
再後來,有人還對這個桌子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七張小桌組成的燕幾,這樣的桌子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三個人吃飯,就拼成三角形的,四個人就拼成四邊形的,六個人拼成六邊形……這樣用餐時每個人都方便、舒适,大家吃得也開心。
(來源:網絡搜索)
這個桌子的設計非常有趣,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到了明朝,一個名叫戈汕的人,又将這個“燕幾”進行了改良,設計出“蝶幾”,這個“蝶幾”比“燕幾”還要厲害,它是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而組成的,拼在一起就像是一隻蝴蝶在扇動翅膀。
把它們分别拆開,就可以拼出一百多種圖形。一百年後,有人把“蝶幾”縮小到隻有七塊小小的闆子,用它拼圖,這才演變成了一種玩具。由于有趣好玩,于是,人們稱它為“七巧闆”。
七巧闆非常受歡迎,連皇宮裡的人都喜歡它。可是它顔色有些單一,有人便想辦法給它塗上各種顔色,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至今故宮博物院裡還保存着當時的七巧闆。
智慧結晶的流傳成名後的七巧闆被傳到了國外,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并且,它還多了一個英文名:tangram,翻譯過來就是“唐圖”。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朝代,外國人用“唐圖”來指代中國的七巧闆,再合适不過了。
七巧闆最先傳入的國家是日本,日本人為了它專門寫了本七巧闆攻略——《清少納言智慧闆》。
七巧闆的魅力越來越大,知道它的人也越來越多,沒過多久就傳入了歐洲。1805年,歐洲地區出版了一本名叫《中國兒童七巧圖》,也叫《新編中國兒童謎解》的書,裡面有二十四幅和七巧闆有關的圖,還附贈一份木制的七巧闆。
七巧闆在歐洲的流傳開始了。1813年,荷蘭也注意到了它,也寫了一本書,叫《七巧圖合璧》。得到這麼多國家的宣傳之後,我們的七巧闆就被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所知道,他們都争先恐後的去翻譯這些和中國七巧闆智慧遊戲有關的書。七巧闆的另一個名稱“唐圖”也就在這個時候被确定下來了。
(來源:網絡搜索)
這時還流傳着一個傳說,當時有個特别厲害的法國皇帝叫做拿破侖,他在一次戰役裡不幸戰敗,被敵軍流放到了大西洋裡的一座小島上,島上什麼都沒有,每天挺無聊的,可是有七巧闆的陪伴就好了很多。在這段時間裡,拿破侖成為了七巧闆遊戲的狂熱愛好者,他每天沉浸在七巧闆智慧遊戲中,度過了流放裡剩下的日子。
由于七巧闆在世界上受到了特别多人的喜愛,導緻它出現了一些歐式七巧闆、日本七巧闆、越南七巧闆、雙七巧闆、五巧闆、十五巧闆、十六巧闆、二十一巧闆等很多“兄弟”,但是流傳最廣、最為人喜愛的,還是我們中國的七巧闆。
處處留心皆智慧人們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其實處處留心皆智慧。
生活是瑣碎、繁雜的,我們很容易在這瑣碎的生活中忽略太多的東西,如果你細心留意你身邊的一點點小事,就會發現,原來創造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
七巧闆的發明,不就是從請客吃飯這件小事而來的麼?
留心身邊的小事,很多時候,智慧藏在我們經常遇到卻又容易忽視的生活中。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