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導師怎麼組建?來源:【中國教師報】怎樣讓研學活動開展得紮實、有效,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成長?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二中學開發了“華夏文明在甘肅、隴原風光四時佳”研學課程體系,經過大量的研學行走,擔任研學導師的我對研學導師的價值和責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總結出研學導師的六種角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研學導師怎麼組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中國教師報】
怎樣讓研學活動開展得紮實、有效,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成長?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二中學開發了“華夏文明在甘肅、隴原風光四時佳”研學課程體系,經過大量的研學行走,擔任研學導師的我對研學導師的價值和責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總結出研學導師的六種角色。
研學課程的開發者。研學導師首先應進行研學目标的制定和課程項目的設計,通過對途經地方的了解,讓研學課程的問題設計更深入。比如,學校開展“黃河遠上朔漠間”主題研學時,先要組織導師閱讀與此行相關的資料,觀看《金城蘭州》《河西走廊》等紀錄片,自行制作豐富的“學習支架”;導師需要與學生建立聯系,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興趣點,幫助學生建立小組研學規則;還要查閱學生的學科教材,挖掘研學項目與學科學習的結合點,有助于指導學生建立研學旅行與學習生活的聯系,提高研學的實效性。
研學活動的指導者。研學導師與學校的學科教師和景點的導遊有很大區别,不能像導遊一樣隻給學生講解景點的事實性知識,因為以聽講和記錄為主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覺得“不好玩”。研學旅行應該以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戰的項目任務貫穿,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體驗實踐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和參與。因此,導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支架”,讓學生根據需要獲取輔助研究性學習的基本信息。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導師的指導将讓研學過程有效連接學生的學科學習,讓學科知識連接真實世界,帶着學生從“好玩”邁向“玩好”。
項目任務的合作者。在研學旅行中,研學導師和研學小組學生是師生,更是學習中的夥伴。開放式的項目任務沒有标準答案,導師将與學生一起“跌跌撞撞”地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導師不妨在小組項目中承擔一定角色,與學生一起完成項目任務,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自己是如何思考、感知并處理信息的。導師的合作參與有助于學生科學合理地形成一種認知模式;更重要的是,當學生在學習時導師也在學習,他更能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理解情境,明确任務的要求,感受任務的意義和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研學導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是最好的驅動,隻有發現認知上的落差,學生的學習欲望才能真正啟動。比如,在組織河西走廊研學旅行活動時,我與學生一同行走在大漠邊陲。前涼時期建成的武威文廟見證了當時河西地區對漢代儒學的繼承——利用這種與學生原有認知的落差,我嘗試帶領他們回顧1600多年前的中原混亂時期,探尋河西走廊對漢代儒學根脈的保存在中華文化發展曆程中的意義。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作為問題情境的點化和激發者,導師應幫助學生盡可能建立更多的學習聯結,激活他們的内在潛能,讓深度思考、深度學習在研學旅行中不斷發生。
研學方法的引領者。在研學旅行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沒有标準答案,研學導師也不是答案的給予者。面對開放的任務,導師要引導學生用動手實踐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有一定的複雜性,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整合,也會挑戰學生的高階思維,學生難免被“卡”住。在學生被“卡”住的時候,導師可以與學生展開讨論:能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看看可以發現什麼;用哪種方法去體驗,看看有什麼感受;換一種方式搜集整理,看看有沒有進展;換一個角度去分析,看看能否得出其他結論;換種方式來組織,觀點是不是更清晰……導師不必表現得比學生更“聰明”,而是要讓學生在方法的點化和啟發下,自己去發現、去求索。這樣,學生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才知道應該怎麼辦。
研學進程的促進者。在研學旅行的學程設計中,如何将大任務切分為幾個邏輯清晰的階段?如何保障小組研學進程?在什麼時候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在什麼時機給予學生幫助和指點?如何推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哪些階段需要為學生準備學習支架?如何促進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合作和參與?這些都是研學中的“每日功課”,需要每一位導師注意觀察和分析學情,不斷評估并調整研學指導方略。
研學導師的六種角色不是孤立的,不是此消彼長的,而是彼此融合的。唯有這樣,研學旅行之路才能讓最美的風景入眼、最美的教育入心。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二中學)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