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01:07:01

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本篇開始,我們走進中東上古時代的另一個文明中心,詳細了解被西方世界譽為“西方文明起源”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精讀中東史第六篇)1

什麼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本篇開始,我們走進中東上古時代的另一個文明中心,詳細了解被西方世界譽為“西方文明起源”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階段的劃分

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詞的含義指的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沖刷出來的肥沃新月地帶。為了統一說法,一切需要用到兩河流域的地方,我們統統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之前在《精讀中東史第一篇:世界文明國家的開端——古埃及第1至第6王朝》中提到,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建立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城市,發明了最早的文字和定居農業,奠定了美索不達米亞在被希臘化之前的文明基本特征。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受制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頻繁改道,航運難以快速發展,再加上兇猛的洪泛年年不定期發生,緻使該地區農業發展緩慢,延緩了國家的形成。同時不規律和殘酷的環境,塑造了當地相對悲觀的宗教,僅産生了複活的思想,沒有來世的觀念。

從現有考古文物的曆史階段來劃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大緻可分為神話時期、蘇美爾城邦時期、蘇美爾帝國時期、新蘇美爾帝國時期、古巴比倫時期、亞述帝國時期和新巴比倫王國時期。

縱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即便我們不考慮曆史悠久的神話時代,僅從有确切的考古證據和曆史文獻的時刻算起,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歐貝德文化”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攻陷新巴比倫王國首都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長期處于外族統治之下,獨立曆史不複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曆史也至少存在了3500餘年。

本周我們着重回看第一個時期——“神話時期”,初步了解一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曆史的早期梗概。

2.從原始到鄉村

公元前10000年至前9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這裡的人居于山洞之中,以狩獵、采集和捕魚為生,他們率先開始了家畜的馴養。

公元前9000年至前7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類進入中石器時代,家畜的馴養已經非常普及,人們開始定居的生活,人工培育的農作物也逐步成型。

公元前7000年前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村落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生活聚集模式,定居的農業社會開始走向成熟,狩獵、采集和捕魚的生活模式被畜牧業和種植業全面代替。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為核心的西亞“肥沃新月地帶”發生社會革命的條件終于達成了。

公元前5800年至前5500年間,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展出了“哈蘇納文化”,該名稱是以公元1943至1944年間伊拉克考古隊挖掘出來的哈蘇納遺址來命名的。

考古學家在遺址上挖到了粗糙的陶器和石制工具,,以及所居住窩棚或帳篷使用的工具,顯示了他們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形成了成熟的農耕社會。

哈蘇納時期的人們居住在窩棚或帳篷裡,陶器制作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從目前的考古文物來看,哈蘇納文化發現的陶器大體上分為兩類:一種是“古典型”,另一種是“标準型”。

古典型的代表器型高高的、圓圓的,也有的是鴨梨形狀的壇壇罐罐,黏土做成沒有任何裝飾。有的器物由精紡棉織物編織形成碗,顔色由米色到黑色。碗和球形罐子均帶有很直但很短的頸,一般有線條和三角形等圖案,紅漆噴塗,有被磨光處理的痕迹。

标準型陶器主要包括同樣有彩色裝飾的碗和罐子,圖案設計都很相似,但噴漆呈暗褐色,而且更厚一點,裝飾更加粗放,技法更高超。

公元前5600年至前5000年間,發展出了“薩馬拉文化”。該文化比哈蘇納文化稍晚,但卻與其有重疊的文化時期。

薩馬拉文化遺址,考古學家發現更有吸引力的薩馬拉陶器逐漸淘汰了哈蘇納時期的陶器。包括了碗、盤子和壺等生活器具,其中盤子的形狀較大。這些物品的顔色更加豐富,有紅色、暗褐色和紫色,幾何形的圖案設計也趨于複雜化,在整齊的橫條框中有人物、鳥、魚、蠍子、羚羊及其他動物,藝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公元前5500年至4500年間,發展出了“哈拉夫文化”。哈拉夫遺迹俯瞰喀布爾河,位于今天土耳其和叙利亞的邊界地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由一名德國考古學家首次發現,之後英國人、美國人的不斷發掘,讓哈拉夫的文化重見天日。

哈拉夫遺址的文化與之前文化時期相比,有了很多截然分明的新特征。居住區雖然仍然保持着村莊的性質,但鵝卵石鋪成的街道顯示了當時已經形成了行政管理色彩。而且帶頭神廟性質的建築已經出現,巴裡科河畔的阿斯瓦德遺址就是一座聖堂,過道的門檻處發現有一個祭祀用的公牛頭骨。

不僅如此,這個時期出現了護身符和赤陶土雕像。護身符形狀各異,有牛頭和雙斧形狀;土雕像則開始表現鴿子和婦女的體态。值得一提的是,從雕像上來看在當時婦女佩戴珠寶首飾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陶器方面,與以往文化不同,陶器的色彩非常鮮豔、豐富,陶壁薄,形狀變化豐富,設計大膽。裝飾設計與器皿的形狀有高度的協調,三角形、正方形、方格、十字形、扇形和小圓圈等幾何圖形居多,花鳥和羚羊等動物的圖案相對較少。而雙斧團的陶器則用于了各種宗教事物。

陶器的商業用途也逐步體現,從考古的證據表明,哈拉夫文化時期,在阿爾帕奇亞、布拉克、卡加爾、巴紮爾和哈拉夫等地,都發現了大規模生産陶器的作坊。這些商品被運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大居住區或更遠地方,換回貝殼、寶石和黑曜石。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哈拉夫文化中“層級社會”已經形成。族長、首領和普通人在社會地位和财富積累上有了顯著區别,族長或首領掌控并居住在陶器的生産和制作中心,農民和牧民住在較小的村莊。

根據陶器的分布範圍,哈拉夫文化鼎盛期,影響力從阿勒頗地區一直延伸到迪亞拉河河谷,覆蓋着加茲拉赫和亞述區域。東安納托利亞中心區、西裡西亞和北叙利亞地區,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都模仿哈拉夫文化生活。

公元前5000年至3750年間,“歐貝德文化”逐步替代了哈拉夫文化。這段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拉夫居住區遭到了遺棄,其他地區典型的哈拉夫文化的圓形房屋和彩陶類型逐漸被歐貝德文化的方形房屋和另外類型的陶器取代。

該文化發源于著名上古蘇美爾城市烏爾城附近,從這裡向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地區發展和擴散。主要标志是彩陶和神廟建築。

根據埃利都神廟的出土情況判斷,從公元前第六千紀直至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南方宗教傳統從未中斷。北方雖然發展相對落後,但在文化上尚能夠同南方保持統一。

此外,在歐貝德文化時期,黑曜石以及印度地區特有的寶石等頻繁出現,證實了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存在的長距離對外貿易。甚至在美索不達米亞著名城市埃利都和烏爾等地都發現了航海船模型。

公元前5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到處都有歐貝德人用泥磚建造的村落和宏偉複雜的神廟,到了公元前4000年時,他們的影響開始超越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遍及了整個近東。

在這個時期内,一批蘇美爾人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同當地的土著歐貝德人互相滲透和融合,在前面各種文化發展和積累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偉大的蘇美爾城市文化。

3.從鄉村到城市

蘇美爾人的到來,為南方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也拉大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南北的差異。從此,以蘇美人文明為核心的南部巴比倫尼亞地區和以亞述人文明為核心的亞述地區就漸行漸遠了。

目前公認的、蘇美爾人建立最早的就是“烏魯克文化”。從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冶煉銅的技術得到了充分發展,銅制的錐子和針開始普及。這大大促進了蘇美爾地區銅周圍的商業發展,加速了社會财富的集中和階級分化。

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蘇美爾人改變了之前鄉村為主的生活模式,将更多的人聚集起來,開墾種植土地,挖鑿維護運河,保障了灌溉農業的發展,更好地對抗了日益幹涸的幼發拉底河,逐步形成了城鎮。

在城鎮中,與鄉村社會相比,産生了大量的祭司、書吏、建築師、藝術家、商人、手工業者、士兵,以及宗教和軍事領袖,出現了大規模的神廟建築和宮殿建築,發明了貫穿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圓筒印章”和簡單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至前27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在蘇美爾人的帶領下走進了“捷姆疊特那色”文化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均再上一個台階,灌溉設施、土木工程和金屬加工等技術均進步明顯。受到城市生活所需和所迫,數學也有了顯著的發展,十進制和六十進制被拿來應付社會中的問題。

除此之外,文字開始普遍應用,衆多的泥闆文書制作出來保存至今,從現有的文書表明,“奴隸”一詞的使用标志着私有制的産生,以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國家已經初步形成。

從現有證據來看,公元前第三千紀初,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就已經形成了十幾個國家。主要包括埃利都、烏爾、拉爾薩、烏魯克、阿克沙克、拉拉克、阿達布、拉伽什、烏瑪、舒路帕克、尼普爾、基什和西帕爾等。

在這個時期,除了尼普爾城作為天神在人間的權力和統治中心外,另外還先後有五座蘇美爾城市獲得過神賜予的王權,獲得過王權統治的五座城市是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拉克、西帕爾和舒路帕克。

雖然各個城市出現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但有一點能夠明确,那就是這些所謂的國家,都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加上周圍有若幹的村鎮形成的小城市。

以當時較大的烏爾城為例,人口隻有6000人,面積也不超過90平方千米。城中包括王宮建築、神廟和貴族住宅等,周圍修建城牆。

捷姆疊特·那色文化是烏魯克文化的延續。陶器制作方面,捷姆疊特·那色文化與烏魯克文化相比,沒有質的變化,隻是樣式和質量更好一點。建築方面,在設計和裝飾上兩種文化保持着一緻性。

圓筒印章則有了更廣泛的使用,内容主要包括宗教和世俗兩大内容。在藝術方面,雕刻藝術在捷姆疊特·那色文化時期,發展迅速。雕塑藝術自薩馬拉文化以後退出人們視野,直到此時才終于複興,并迅速達到了完美的高度。

保留至今的雕塑作品中,祭祀、狩獵成為了藝術品追求的主題。最有名的就是兩幅傑作,一個是一米高的、表現伊南娜女神接受貢品場景的“雪花石膏花瓶”;另一個是大理石制作、大小同真人比例相同的婦女面具。兩者藝術水平極高。

而這一切美好的光陰,卻在一瞬間戛然而止。這就是之後被迦南人(巴勒斯坦人先祖)代代傳唱,并最終寫入《舊約聖經》的大洪水。

4.大洪水之謎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生了重大變化。平原上的許多文明在刹那間中斷了彼此的往來。如:同阿富汗地區的青金石貿易線路中斷,蘇美爾烏魯克文化分布在伊朗、叙利亞、安納托利亞等地的居民點全部消失。生活在南部地區之外的城鎮和鄉村裡的居民,也都放棄了農業,回歸到狩獵采集的生活狀态,文字和藝術被遺忘。

其中烏魯克的遺迹也表明,這段時期谷物間滿是雜草,土壤高度鹽化,人類的壽命急劇縮短。人們抛棄鄉村的住所,要麼投奔到城市,要麼四處流浪。烏魯克城中的神廟土地被後來的居民占據。

雖然一直以來大洪水都被古人認為是“史前文化的終結者”,但考古證據表明,摧毀這些的不是天災,更多的是烏魯克意識形态崩潰後帶來的人禍。

因為,洪水并不是長久平靜之後的大爆發,而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在所謂“大洪水”之前烏爾城就至少遭遇了兩次大洪水。而且就在同一時期,烏爾城附近僅僅11公裡遠的埃利都就沒有找到絲毫洪水的迹象。

按照英國保羅·克裡瓦切克所著《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中的推測,由于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中礦物質含量異常之高,古代蘇美爾地區飽受土壤鹽化之苦。

為了維持生存,當地人都選擇每隔一年便進行一次休耕,來保證收成。但是随着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隔一年種植的方式就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此時王權的統治力度已經足以強制勞動力從事更多的農業生産,打破了之前的傳統。再加上,當時的氣候變化使得天氣變得幹冷,降水減少,河流的水位降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丘陵地帶土地幹涸,灌溉農業陷入危機。

再加上,統治者打破自然規律,長期強迫勞動力常年耕種,加劇了土壤的鹽堿化。當老百姓看到田地無法耕種,自己又被脅迫,烏魯克文化灌輸給他們的信仰受到了懷疑,紛紛選擇逃離和放棄常年的耕作。

信仰崩塌所造成的影響并不亞于任何外部壓力所帶來的破壞。此後的蘇美爾人遺忘了或選擇去遺忘這一切。當時的文字僅僅用來記錄賬目和交易,還沒有作為記錄曆史的強大工具。

隻留下了《阿特拉哈西斯史詩》中關于大洪水來臨之前的蛛絲馬迹:“神明恩利爾曾試圖通過瘟疫來減少人口的數量,緊随其後的便是土壤鹽化、幹旱和饑荒,這也引發了人類的反抗。”

事實上,不論這場大洪水是否真的存在,這之後的美索不達米亞人都想利用傳唱大洪水的故事,劃清一條分界線。大洪水象征着對過往的全盤否定,标志着該地區的烏魯克文化統治時代的完結,嶄新的時代即将到來。

而對于我們來說,大洪水的故事更是劃分美索不達米亞的兩大文明階段的分水嶺。大洪水之前的所有文明都在追随烏魯克的文化和意識形态,此後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南端的各個城邦都開始尋求各自的發展。

“大洪水席卷大地,那是過去,這是當下!”而大洪水之後,曆史也就從神時期,進入到了“蘇美爾城邦時期”,楔形文字開始用于了曆史的記載。

好了,本篇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下篇我們共同回望美索不達米亞的下一個曆史階段,這是與您分享的第601篇文章,歡迎你的閱讀,我們下篇不見不散。

特殊說明:本文中關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文物的照片來自得到電子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