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蘊含的學習态度?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六則蘊含的學習态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三章的内容都是在講“治學”的态度和方法。放在一起來理解就是孔子教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要懂得思考,懂辨别,不能被異端學說所害。認清自己能力,懂就是懂,不懂不要裝懂,才是真的懂了。
“互文”的修辭手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傳統的翻譯方式都說是: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使人迷惑;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這是典型的假專家的翻譯方式。他們不研究語法、不研究句式、不研究修辭。按字面去理解,總是搞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贻害子孫後代。
這裡我們先講一下古詩文裡經常用到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互文在《論語》中也有大量的應用。前面我們也簡單提到過,為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今天做個詳解。互文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這類句子比較特殊,文字上隻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理解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開來理解。隻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來,互文一般有單句互文、對句互文、隔句互文和排句互文四種類型。常見的是單句互文、對句互文兩種。
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相互交錯、滲透、補充。如杜牧《泊秦淮》的“煙籠寒水月籠沙。”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着寒水也籠罩着沙;月光籠罩着沙也籠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譯作:“煙霧籠罩着寒水,月光籠罩着沙”,那就大錯特錯了,意思怎麼也講不通。王昌齡《出塞》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從字面上看是“秦時明月照耀着漢時關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而應譯作: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句中的“秦”、“漢”、“關”、“月”四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争的殘酷和悲慘。
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對句互文就是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裡含有下句将要出現的詞,上句下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行教材裡的《木蘭辭》:“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按字面的解釋是“将軍經曆千百次的戰鬥而後戰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這就不能不使人産生疑惑,為什麼死去的都是将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将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确的翻譯是:“将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詩中“驚”、“鳴”互文,正确的翻譯應為“半夜裡明月升起,驚飛了樹上的鳥鵲,驚醒了樹上的眠蟬;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和蟬鳴聲。”這樣理解,詞的意境才更顯豐富幽美。
“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典型的對句互文手法。“罔”、“殆”互文。罔:迷惑、糊塗。 殆;危險。《說文》:“殆,危也。”正确的理解是“學而不思會罔且殆,思而不學也會罔且殆。”“學而思”與“思而學”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分割開來。不能簡單解釋成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危險。《道德經》中的名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跟這句句型、手法基本一緻。也應該這麼去理解。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釋這句話時說:“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同時他應用程子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隻有将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我們經常挂在嘴邊的“用腦子去學習才會有提高”。人類的思想兩千五百年來并沒有多少進步的原因就在于學了很多知識,但不會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知識,沒智慧。現在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都會比孔子、老子有知識。而一個博士生也沒有孔子、老子有智慧。這也是我們開這個班的出發點。要讓大家來學習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而不是知識。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對這句話的理解争議就多了。我們至少有四種解釋方法。一種是我的解釋,“小子們,不必去攻擊那些不符合禮教的異端學說,那樣會害了你們啊!”另外三種分别是:“研究事物的兩端,就能解決問題,不為所害”;“攻擊那些不正确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研究那些不正确的言論,就會産生危害。”這就是我們讀古文的困惑,搞清楚這些解法誰對誰錯也是研究古文的樂趣所在。
我前面說過,《論語》中越短的句子越難理解。問題出在沒有交代背景,也沒有對話人物。孔子這句話就八個字,“攻”、“異端”、“也已”,三個詞五個字産生了理解問題。
先分析“異端”。“異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異端學說”,指不正确的言論。另一種是“不同的一端”,引申為“事物的兩端”。估計持後一種解釋的人是從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這裡找到的依據,很明顯這裡用的是“兩端”不是“異端”。結合後面對“也已”的解釋,我比較認同前一種說法。“異端”就是“異端學說”。朱熹《論語集注》中引用範祖禹的解釋“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别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把楊子、墨子之類的學說解釋成“異端”。也就是不合禮教的都是異端,很符合孔子的品性,我比較同意這種說法。
“攻”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攻擊”,選擇了攻的本意。另一種是“治”,引申為治學、研究。“術業有專攻”、“攻讀博士學位”等。從文字研究來講兩種解釋不分伯仲,都對。那我們就要從孔子的思想出發,孔子的意思到底是要“攻擊”異端呢?還是“研究”異端呢?孔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具備進攻性,曆來也不會贊成對别人的觀點加以攻擊。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子貢說别人閑話都會被他批評,何況攻擊别人呢!《論語》中除本章之外還有三個“攻”字:《先進》篇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顔淵》篇中,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這四處“攻”字都沒有“攻讀、研究”的意思。而攻讀、研究基本上都用“學”、“習”等詞。孔子還明确表示“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不要去攻擊别人的惡行。
《論語》中有十四處“也已”,都是語氣詞,無一處“已”字可單獨解釋為“結束、消除、停止”。由此也可以說“攻擊異端學說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禍害。”異端學說與正道都是一家之言,可以共生于世,沒有必要去攻擊它。況且攻擊異端學說的行為會給你們帶來禍害。你攻擊别人,别人也必然會攻擊你。聯系“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可以确定孔子的本意應該是,不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攻擊異端學說,不必給自己找來禍害,好好推廣正道就是了。
結合上一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下一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章都是在講“為學”。“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也在講為學,意思是說:小子們,要學會用腦子去思考,不要去攻擊那些不符合禮教的異端學說,它會害了你們的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是盡人皆知的名言。當然,“皆知”卻并不一定“皆懂”,“皆懂”也并不一定能“皆用”。我們很多時候不是還很喜歡一知半解,不懂裝懂嗎!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孔子一口氣用了六個“知”字,前五個沒有分歧,都可以解作知道、理解,對最後“是知也”的“知”的理解我有些異議。專家們的解釋都是當“智”的通假字來解,“智慧”的意思。雖然“知”很多時候确實通“智”,我認為“通假字”不可濫用。隻有在本意無法解通,通假字又沒有違和之意境的情況下才用。本句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的知道。否則就是假知道,是不懂裝懂。這不是很通順嗎?幹嘛要畫蛇添足!用“智慧”來解有違語義的和諧,這跟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沒有關系。很多很有智慧的人特别喜歡不懂裝懂,很多不那麼聰明的人反而誠實。
本章出現了一個“女”字,在這裡就是“你”的意思。一般情況下 “女”通“汝”,但有時候也用作“女人”的意思,在《論語》中十九個“女”,隻有一個是“女子”的意思。“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微子》中還有一句名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争議比較大,我們先埋下個伏筆,到時候再講。
子路、仲由、季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為什麼是講給仲由的呢?我們該講講仲由了。《論語》中第九個出場的男主角,我們就叫他九号男吧。如果不按出場順序,而按戲份多少來劃分,子路跟顔回、子貢不分上下,絕對是進前三的男主。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論語》中的子路、仲由、由、季路四種稱呼都有用到。子路在“四科十哲”中位列“政事科”。生于公元前542年,為人伉直,好勇力,做事果斷,信守諾言。跟随孔子周遊列國,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衛亂,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所殺,砍成肉泥。享年62歲,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子路少年時生活很艱苦。這是句廢話,那時候隻要不是士大夫家庭的人就沒有不苦的。很多五代之後的士大夫生活也很艱苦。《史記》記載:子路小時候意志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着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瞧不起柔弱的孔子,還屢次冒犯欺負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猳豚,陵暴孔子。”)孔子設計用禮樂儀式對他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着儒服帶着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拜在了孔子門下。
“志伉直”的子路耿直魯莽,性格爽快,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味。為此,他常遭到孔子的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不得其死”(《先進》)等等。《顔淵》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孔子說隻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孔子還誇獎子路“無宿諾”。承諾的事情不過夜,馬上兌現。一般人聽訴訟案件,都要聽兩面之詞,原告、被告都講完畢後才能判斷。但是子路不一樣,他聽到一面之詞就知道誰對誰錯了,因為他腦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來判斷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剛毅、公正的謀斷下,涉案衆人都非常信服。孔于對子路的評價比較多,也都很中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進》)這一評價除了評論子路的學問外,也包含了孔子對子路這個人的整體評價。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淨,故孔子說他隻是“升堂”,而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子路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請禱”(《述而》)“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子罕》)随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子路承擔着保镖的作用。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孔子曾斷言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隻有仲由吧!”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随從自己的隻有子路一人。但即使是老師孔子的行為,隻要有不同的觀點,他也會大膽提出來,從不隐瞞。别的學生發現老師的不足時最多也就是表示質疑,但子路每次都是對孔子的錯誤提出直接而尖銳的批評,這一點也深得孔子器重。如孔子見南子時,子路不高興,因為南子“美而好淫”。最後,逼得孔子對天發咒: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當孔子談“正名”時,他就說孔子太迂闊。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他甚至跟孔子唱反調,認為讀書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先進》)如此坦誠直言,是其他弟子所不能的。孔子曾經有兩次想去為叛臣做事,一次是魯國季氏家臣公山弗擾,一次是晉國中牟宰佛肸。都是子路跳出來反對而未能成行。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佛肸(bì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陽貨》)子路不隻是孔子身體的保镖,孔子評價子路的忠誠時說:“自從我有了仲由後,我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子路也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保镖。假如儒家演變成了儒教的話,孔子一定跟老子一樣演變成了神,那麼子路就應該是“左護法”。假設沒有子路多次的極力反對,孔子但凡出仕一家叛臣,聖人的英明也就毀之殆盡了。我們也就失去了這位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聖人。
孔子常與弟子談志向,每次子路都搶先發言,而且多數是談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先進》)孔子比較喜歡用談論志向來鼓勵學生,還有一次叫學生們談談志向,子路又是第一個站起來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公冶長》)
據後人說,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的手裡,季家限百姓五個月内開通一條運河。古代生産力低下,季家這個命令,對老百姓來說是很沉重的。子路正好管到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夠,就自己掏腰包,還從家裡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你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對我了,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說,子路!你不要糊塗,君王,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要忘了自己而愛天下;諸侯,就隻需要愛自己國家内的人民;大夫,就隻管自己職務以内的事;普通人,隻需愛自己的家人。超過了範圍的仁義,雖然是仁義之舉,但侵犯了别人的權威,所以你錯了。故事出自《反經》: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饷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内,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仲由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家宰,到衛國後,任大夫孔俚的家宰。孔子曾多次談到子路擅長“政事”,并向人介紹說:可以任命子路來管理千乘之國的軍事後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就不知道。他開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魯國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時候。最初,他在季孫氏那裡幹點小事,後來得到信任而升為“宰”,即季氏家族的總管。其後,還做過“費宰”。
小邾國一名叫射的人,帶領句繹人來投奔魯國,對其他人一概不信,指名叫子路代表魯國出來定盟約。用冉求的話說就是“千乘之國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說的話”。子路堅辭不幹,原因是不能鼓勵小邾國的這等人做違背國家道義的不義之事。仲由在衛國當蒲大夫時組織興修水利,體恤民工勞動艱苦,下令“給人一筐飯、一壺水”。他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主張“仁義的人與天下人擁有共同利益”。
孔子客居衛國時,子路做了衛國實際掌權者孔悝的“蒲邑大夫”,前後三年取得不少政績,深得孔子稱贊。孔子認為,子路做到了使“民盡力”、“民不偷”、“民不擾”,而國家富強。這顯然是對仲由政績的極高評價。
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聩(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正要進入國都,碰上子羔出來,說:“城門已經關上了。”子路說:“我還是要去一下。”子羔說:“來不及了,不要去遭受禍難!”子路說:“吃了他的俸祿,不應躲避禍難。”子羔走了,子路堅持進入城中。到達孔氏大門口,守門的公孫勸他不要進去了。子路說:“你公孫在這裡謀求利益卻躲避禍難。我不是這樣,平時吃人家的俸祿,在他有患難的時候就一定要去救援。”子路還是堅持進去了。太子聽說子路來了很害怕,石乞、盂黡與子路搏鬥中把子路的帽帶斬斷了。子路說:“君子死,帽子不能除掉。”于是子路在結帽帶的時候被人剁成了肉醬。孔子聽到衛國發生動亂,說“子羔能回來,可是仲由肯定會死去了。”
在受到緻命危險的時候,子路關心的是他的“帽子”而不是命!子路用他的死來證明自己在孔門不但“登堂”了,而且已經“入室”!
孔子從此不吃肉醬!
道客村曰:
學而不思會迷罔,思而不學是空想;
攻乎異端害自己,知其不知是真知。
【注釋】
(1)罔:迷惑、糊塗。
(2)殆;疑惑、危險。
(3)攻:攻擊。“攻”也被解釋為“治”。
(4)異端:不正确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宋儒之後,隻有儒家才是正道,佛家、道家都成了異端。程朱理學之後,宋元明清都局限在了理學的解釋中,反而害了儒家。
(5)斯:代詞,這。
(6)也已:這裡用作語氣詞。 另解已:結束,消除,停止。
(7)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随孔子。四科十哲
(8)女:同汝,你。
(9)知:前五個知都是知道,最後一個知解釋成知道或者智慧都通。
【譯文】
2.15 孔子說:學習而不善于思考,思考而不學習都會使人迷惘,也都會給人帶來危險。
2.16 孔子說:小子們,不必去攻擊那些不符合禮教的異端學說,那樣會害了你們啊!
2.17 孔子對子路說: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的知道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