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臨、仿、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差得多,尤其是應用于書畫學習時。
那麼,“摹、臨、仿”哪個和原作最像呢?
“摹、臨、仿”可以理解為臨摹、臨仿、模仿。
“摹”,指對原作真迹的摹寫,即用簿紙覆在原作上面,一筆一畫地描畫,這種相當于“複印”的方式,理應與原作最像!
早在謝赫提出“六法”的“傳移模寫”之前,顧恺之就以“模(摹)寫要法”概述了古代摹畫的方法,“以素摹素,其素絲邪者不可用,久仍還正,則容儀失。”
在“摹”的運用上,書法要早于繪畫。
古人常用硬黃紙放在原作上進行雙鈎廓填,今天多用膠闆紙。
“臨”是在熟讀原作面貌的基礎上進行臨寫,在草書、文人寫意畫上用得比較多。
臨又分對臨、背臨和意臨。
對臨是指邊看原作邊臨,更适用于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對于臨本的選擇,要求循序漸進,由簡到雜。
背臨是在無原作實物的情況下還原作品風貌,視其形勢而臨之。前提是要把原作細節牢記于心,當然還需要一定的筆墨功力。
這種臨摹形式能鍛煉學習者默記的能力,避免了依葫蘆畫瓢的拘泥。
▲ 沈周背臨《富春山居圖》局部
▲ “心摹手追”指的就是背臨
臨和摹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尤其對書法來說。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是說,臨容易學到筆畫,可是不容易學到間架結構。摹容易學到間架結構,可是不易學到筆畫。
不管是臨還是摹,都要以與範字“相像”為目标,從“形似”逐漸過渡到“神似”。
“仿”,是指見過真迹,仿其用筆、用墨的特征。
“仿”不一定要一闆一眼,隻需仿其端倪、抓其要點。
明代中期以後的繪畫作品,經常會出現“仿某某人”的落款,尤其是清初,師古之風盛行,以“四王”為首的“仿某某”“仿某某筆意”“仿某某人某幅作品”一度成為潮流。
▲ 王翚仿黃公望筆意
▲ 王原祁仿黃公望筆意
▲ 王時敏仿黃公望筆意
▲ 王鑒仿巨然筆意
通過王翚的落款,能更加理清“臨”和“仿”的區别。
▲ 王翚臨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 王翚臨範寬《雪山圖》
▲ 範寬《雪山蕭寺圖》
▲ 王翚仿董源筆意
▲ 王翚仿巨然筆意
▲ 王翚仿盧浩然筆意
▲ 王翚仿唐寅《竹溪高逸圖》
王翚落款為“臨”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各方面盡力忠實原作的“雙胞胎”。
而落款為“仿”的作品,大多隻是意到,或構圖、或皴法、或設色等仿效某位前人、某一特點。
仿畫最牛的人,古有米芾、今有張大千,米芾的仿畫沒人見過,張大千的仿畫,看過的也認不出來,因為太像!
▲ 石濤原作 ▲ 張大千仿作
▲ 石濤原作 ▲ 張大千仿作
▲ 張大千仿石濤
▲ 張大千仿石溪
▲ 張大千仿漸江
▲ 張大千仿巨然
▲ 張大千仿仇英
除了仿石濤和八大山人,漸江、梅清及清初“四王”以外的那些畫派,張大千也無所不能仿,無不可以亂真。
無論摹、臨還是仿,都是為了提升和修煉書畫技藝。
如米芾和張大千般以仿畫“惑人”為樂的,歸根究底也是為了顯示自己令人叫絕的仿摹手段。
縱觀曆代書畫大師,每個人都有一段恣意臨摹的學藝之路,但他們師古而不泥古,唐人氣勢,宋人法度,元、明意境,縱橫百家,融會貫通,終為我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