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常常說的是那種平時看起來沒有突出的表現,卻在某一天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這個也是懶癌患者常常用來自我安慰的話,就是感覺自己總會有一鳴驚人的時候,結果是水煮青蛙,悔不當初。
說到這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由來,在曆史上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從齊威王嘴裡說出來的。先來看看故事是怎麼說的: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隐,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說之以隐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齊威王——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翻譯: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隐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于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谏。淳于髡用隐語來規勸諷谏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于是就诏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裡。
上面是齊威王的相關内容。來源于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這個先放一邊,再看楚莊王又是怎樣的故事呢?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莅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禦座,而與王隐,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将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谷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于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 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楚莊王——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翻譯: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号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話,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衆的态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将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讨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彙合諸侯,終于使楚國稱霸天下。莊王不因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事先顯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伍舉進谏——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上面是楚莊王相關的記載。出自《韓非子·喻老》。
兩段内容出自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和戰國時期韓非的《韓非子·喻老》,從這裡看大家覺得誰的可能性比較大呢?估計覺得楚莊王說的比較靠譜,因為畢竟是韓非說的,他生活在戰國時代,距離楚莊王和齊威王生活的時代比較近,但事實上有幾點很容易産生矛盾的地方。
首先,從《左傳》中的“楚才晉用”的故事來分析。楚才晉用事故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47年。如果是根據一鳴驚人故事發生的時間推算,這個時候“一鳴驚人”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伍舉已是78歲左右的老人。一個78歲的不可能會因為婚姻關系得罪楚國,而且還能舟波勞頓的跑到鄭國還要投奔晉國(也許有人覺得姜太公80歲拜相,伍舉這個很正常,但是從生物、政治等多角度來講這個基本上不可能,至于原因以後有機會再講),嫣然說不通。
伍參——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其次,在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七年晉楚邲之戰,這個時候伍舉的父親伍參還隻是沒有高級軍職的“嬖人”,也就類似于後面封建皇朝皇帝身邊的近臣,在這十七年裡伍參都沒有職位,而他的兒子卻在楚莊王剛即位早已是楚國的大臣、左右楚國政治的大人物了,在那個“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時代,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基本上要麼子繼父爵,要麼就是有父親帶路自己發展,顯然這兩種情況伍舉都是不沾邊。
那有沒有可能是以那種小角色的身份給楚莊王進谏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電視電影上經常看見有小人物能沖撞到皇帝面前給皇帝進谏,這個進谏的人估計也隻存活在電視電影裡。在古代,要是沒有人引薦,直接找皇帝聊天,估計人還沒走到門口,都已經被剁成狗食了。所以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的。
總結上面的内容就有一個結論——一鳴驚人故事的由來并不是根據楚莊王而來的。至于為什麼會在《韓非子·喻老》出現這則故事,我覺得應該有三種可能:
第一、楚莊王身邊同時代的人對楚莊王的勵志故事有進行過加工之後流傳下來,後來韓非後人就把這故事收集到韓非子的文集裡;
第二、楚莊王在被架空權力的時候,為了能給還支持自己的人信息,就說過類似的暗語,表明自己立場同時又不暴露出自己忍隐之心給權臣,後人根據這暗語改成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三、《韓非子·喻老》裡的這則故事是作者杜撰的,本意是激勵世人,往前找就找到楚莊王的故事符合,就寫了下來。
韓非——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一鳴驚人,那是不是齊威王說的?
這個我不敢肯定,因為齊威王的說法是從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裡出來的。對于《史記》裡記載的史料,很多内容,我都是保持懷疑的态度。
一鳴驚人故事,在《史記·滑稽列傳》裡是齊威王說的,到了《史記·楚世家》裡又成了楚莊王說的,這裡同樣的作者,卻出現這種矛盾,有點說不過去。所以對于司馬遷的《史記》有點懷疑。後來參考很多文者的資料都是發現同樣的情況,都是對司馬遷《史記》的史料有很多地方懷疑。
司馬遷——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就拿一鳴驚人的故事來說,戰國時,有很多策士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經常會胡編亂造一些有的沒的故事。但司馬遷在選擇史料的時候經常專撿稀奇古怪的材料寫入書中,甯可選擇那種不着實際的,也不選擇那種讓人尬聊的内容,在史料甄别方面缺乏比較和鑒别能力,所以現在有認真的曆史學者批評司馬遷的《史記》不靠譜,甚至西漢當代的史實都靠不住,像對劉邦身世的神化等。
最後總結,一鳴驚人并非是楚莊王和齊威王說的,而是後人為了激勵世人而往他們身上安的光環,畢竟有光環的人才有故事,有故事才有人愛聽,至于故事怎樣不重要,重要是的對世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您覺得呢?
一鳴驚人——圖片瞎配,僅供參考
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可以在評論裡留言,大家一起讨論讨論。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