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通常是指具有顯著特征的地表形态,地貌通常具有特定的形成條件和區域分布。地貌類型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标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果從形成原因來分,大緻可以分為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兩大類,如果從外力作用對象來分,又可以分為流水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類型。
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
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一種常見的地貌類型,那就是由于冰川侵蝕和海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峽灣地貌”(可翻閱之前文章查看),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更為熟悉的地貌類型,那就是“黃土地貌”,因為黃土地貌最為典型的分布地區就是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的黃土高原,黃土地貌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溝壑縱深,千溝萬壑。
黃土高原地形圖
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分布着大量的溝壑,平均溝谷的密度達到3至5公裡每平方公裡,有的區域甚至能夠達到10公裡每平方公裡,大量縱橫交錯的溝壑,使得黃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很多高原面被溝壑分隔開。這些溝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區域甚至超過150米,獨特的地貌特征使得人們之間的來往十分不便,這也催生了陝北高亢的民歌。
黃土高原
那麼,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解釋黃土高原黃土的來源,黃土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大約占了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而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區中面積最大和最厚的國家,分布在北起陰山山脈,西至天山、昆侖山山麓,南至渭河平原,東達太行山脈的廣大區域,總面積達63萬平方公裡,其主體部分就是黃土高原。
黃土地貌中的溝壑
黃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殼擡升作用,而上方覆蓋的深厚黃土層,平均厚度可達100米左右,這些黃土絕對不是當地風化殼的産物,目前主要的觀點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層來源于風力沉積。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攜帶沙塵,到達黃土高原時風力減弱,泥沙沉積形成黃土堆積,如此深厚的黃土堆積也給當地人們的民居“窯洞”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黃土高原中的村落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具有土體疏松,垂直節理發育的特征,滲水性極好,在氣候幹旱,降水較少的時期,黃土層能夠保持較好的形态。但是,随着區域氣候的變遷,黃土高原地區受到夏季東南季風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氣候轉變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狀況,至此,流水侵蝕開始塑造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黃土地貌
黃土高原地區是我國古代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人類的長期耕作、生活,使得黃土高原的植被進一步破壞,更加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流水侵蝕。黃土高原大量的黃土随着流水流走,形成水土流失,不僅造就了“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同時也使得流經黃土高原的母親河黃河含沙量激增,也使得黃河下遊段成為地上河,每年的輸沙量達到數億噸之巨。
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