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夜》這部劇有提到“昊天”,夫子屠夫等幾個是提到祂都表示敬畏、害怕。而在劇的後面是把“昊天”人性化的表現了出來就是桑桑。
“昊天”究竟是什麼?
“昊天”隻是天的一種稱謂, 天地,天 ,上天, 帝 ,上帝,昊天,昊天上帝, 皇天上帝,皇上帝, 皇天, 皇,可能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場合的異稱,但指的都是同一個主體最高之神——天。
天在中華地區傳統文化中是信仰體系的最高核心之一,其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而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下等。
《尚書》是太史收藏的,一千多年的國家檔案。大概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典籍。 華夏文明的基本假設是“昊天上帝”的存在。根據老子對這個“昊天”的說明,天是要遵從道,而道是遵從自然法則的。從這個觀點,昊天是自然法則的代稱,是一個沒有形體的抽象概念。老子姑且把他稱之為“道”。 而且“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所以昊天是不能夠用文字語言加以定義的。那麼我們該如何了解昊天呢?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找出《尚書》對昊天的描述。從描述中了解昊天的原始定義。
《尚書。泰誓上》雲:“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天是造物者,天并不是自己動手創造,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設定一套“天道”也就是“自然法則”,然後依據這套法則,萬物可以自我創造。這個造物者是“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道德經》”所以他不擁有萬物,不管轄萬物,隻站在旁邊,以保證萬物按照天道運行。天不是靜止不動的,他借助宇宙運行,展現他的動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儒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論語》” 這是“天生地養”的觀念。而昊天上帝的存在,是為了生養萬物。所以天道是“好生”,是“善”,是“慈悲”的。
天是天命,“天其命者,命吉兇,命曆年。《尚書。召诰》”根據現代遺傳學,一個人的聰明以及他的體質,是與生俱來的。體質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所以智慧水平與生命久長是天所賦予的。
天是賞善懲惡,天道是善惡分明的,“天道,福善禍淫。《尚書。湯诰》”根據天道,決定一個人的吉兇。可是“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伊訓》”一個人的吉兇是根據你的行為,随時改變。
天是君以及師領導人民、照顧百姓,人既無堅甲厚皮以自保,又無長牙利爪以禦敵。“群居”是保障個體生存,種族延續的唯一生存方式。“貪、懶”是動物保障個體生存帶來的天性。貪懶的個性,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自私。自私的天性本來無所謂好壞。可是在一個群居的社會,自私是造成糾紛的原因。因為“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尚書。仲虺之诰》”所以“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泰誓上》”這是天命思想的來源。“惟天惠民,惟辟(君王)奉天。《尚書。泰誓中》”所以君王是 “命于帝庭,福佑四方,《尚書。金藤》” 這是天意。天意就是要君王照顧百姓。
在西周時期确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尚書·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命。民有不若徳、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豊于昵。”中國雖然有民間多神及自然崇拜,但是皇室中獨特的一神論“天子祭天”,仍在許多朝代以非偶(圖)像崇拜的祭天儀式綿延流傳。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敬天則必修德,修德亦必能敬天也。故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于天。
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别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别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
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昊天上帝。六上帝中,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按《隋書·禮儀》所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曆代祭天延綿不絕。
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夠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決定的。而人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為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來的。此套神學理論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宋真宗封玉皇号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隻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盡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衆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着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于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鐘始生在《天文初征》和《天文再征》有寫到天,他認為:第一,天是蒼蒼之天,是與地相對的物質之天;第二,天是“統禦世間、主善罰惡之天,即《詩》、《易》、《中庸》所稱上帝是也”,但這個主宰之天隻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鐘始生認為利瑪窦附儒之論是對儒學天論的曲解。
#昊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