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而且大多是出自于孔子之口。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非常看重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但是,聖人孔子眼中的君子或者小人,都是以“仁義道德”為标準的。
那麼,“道家”眼中的君子和小人,又是什麼樣子呢?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稱“老莊”,但老子眼中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我們讀一讀《莊子》就會明白,莊子對于君子和小人有2條判别标準。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句話出自于莊子的《外篇-山木》,先是孔子自述“我遭逢這麼多的災禍,親朋故交越發疏遠了,弟子友人更加離散了,這是為什麼呢?”然後莊子借他人之口說出了這番話——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大概意思就是: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最後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在莊子看來,君子是超脫于物質以外的人,是能夠淡泊以明志的;他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能夠不帶着“勢利眼”,不以對方的貧富貴賤為交友标準。小人則不然,他們是物欲深重,利欲熏心,為利而來,無利而散。但是小人又是很可悲的,因為他們嗜欲重,而無法看清内心世界,也無法參透天地之道。
正如莊子在《大宗師》中所寫:耆欲深者,其天機淺。也就是說,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們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淺。那麼缺乏智慧的人,最終結果也必然不好。
《莊子》中的100個哲理故事琢磨君專欄19元購買專欄
比如說,《史記》中記載:秦末諸侯陳馀年輕的時候,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斷頭不悔的患難情誼。等到他們各種都有了自己的地盤,互相争權奪利的時候,他們都恨不得把對方消滅。為什麼兄弟之間反目,前後差别如此之大呢?就是因為他們剛開始就是權勢、利害之交,以小人之交開始,必然也會因為利害關系而結束,正所謂是“小人甘以絕”。
莊子提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好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所以他很看重“淡交”,并認為能夠做到“淡交”的人是君子。反之,沉迷于世俗利益的人,即便是享受着榮華富貴,也是莊子所不恥的,所以稱之為“小人”。而且,莊子在《雜篇-盜跖》中總結了富貴之人的6種憂患,稱之為“6種至害”(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寫的文章)。
2、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這句話出自于莊子《内篇-大宗師》,是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來的。首先是子貢問孔子:“什麼叫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孔子回答說:“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他們不同于世人卻與大自然相合。所以說,天道把拘于禮儀者當作是小人,世俗卻把他們尊為君子;世俗把拘于禮儀者尊為君子,天道便把他們當作是小人。
由此可見,道家是把順應“道”的人,看作是君子;把逆“道”而行的人,看作是小人。而仁義、禮儀這些東西都是儒生們想象出來的,是用來約束人的,也是違背大自然規律的。
因此,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隻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列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别。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尋找丢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後,三天沒有說話,還對弟子說:“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所以,用儒家标準來判斷出來的君子,在道家看來,反倒是“小人”。正因為如此,莊子在《雜篇-盜跖》中通過盜跖之口罵孔子是“盜丘”,此舉也表現了莊子對儒家的虛僞和欺騙本質的極大諷刺。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莊子的以上2句話,因為按照道家思想,這2句話就是2條判别君子與小人的标準——看一個人是否貪求利益,看一個人是否懂得順應自然之道。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号,并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