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國華北和華東地區遭遇了一輪非常酷熱的天氣過程,特别是進入到6月的下半月,河南大部、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南部和江蘇西北部等區域,最高氣溫幾乎都達到了37攝氏度以上,有的甚至突破了40攝氏度,而監測到的地表溫度,有的地區甚至達到了70攝氏度,比如河南西峽站的地表溫度達到了74.1攝氏度,基本上達到了在路面上“煎熟雞蛋”的地步。
這不,近日在南京,也發生了一件讓人大感意外的事,在城區一條道路旁邊,一棵樹居然毫無征兆地發生了自燃現象。路邊的商戶看到這棵樹的底部冒煙之外,便引來一根水管想将其澆滅,沒想到澆了一個小時愣是沒有澆滅,沒辦法隻好求助消防部門,消防人員一直掏到這棵樹的樹心,用水直接澆到樹心,從将火撲滅。由于樹心已經燒毀,為了防止樹倒塌砸到人和其他物品,園林部門随後将這棵樹砍伐之後帶走了。
事後,很多人圍繞這棵樹發生自燃的原因進行了讨論,網上也不乏争論之聲,大家的觀點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樹木的自燃是由高溫所引發的,另一類是由于人為造成的,比如亂扔煙頭和其他易燃品所緻。現在還沒有權威的結論公布,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高溫是否能夠将路邊的樹木引燃。
首先,樹木的燃燒,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導緻,在正常環境下,必須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第一是助燃劑,第二是可燃物,這兩個條件在該事件上分别是氧氣和樹木,而第三個條件是達到燃點,即能夠燃燒的溫度條件。對于木材來說,一般情況下的燃點為250-300攝氏度,當然,不同種類的木材成分不盡一緻,而且幹濕程度、結構和質地、空氣濕度等條件,也會影響木材燃點溫度的高低,有時會差别很大。
木材屬于一種高混合的物質,其中以木質素和纖維素為主,另外還含有一些蛋白質、木脂、灰分等物質。當溫度達到150攝氏度時,木材開始進行幹燥和初步分解,釋放水蒸氣、二氧化碳、甲酸、乙酸等物質;當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時,木材開始發生炭化,産生一氧化碳、甲烷、氫氣等易燃氣體,同時會産生閃燃現象。當溫度超過250攝氏度時,木材開始進行有焰燃燒階段,形成的大量易燃氣體以及内部的有機物開始劇烈燃燒,直至全部分解。
雖然南京近日的氣溫很高,地面溫度或許能夠達到60-70攝氏度,但是距離木材的燃點還有很大的差距,況且路邊的這棵樹并非是完全幹燥的枯木,因此燃點的溫度值應該還要更高。那麼,是不是意味着是人為因素導緻的燃燒呢?
從現場的情況,我們或許能得出答案,一方面,在燃燒樹木的周邊,并沒有發現燃燒的煙頭和垃圾等物體,另一方面,如果是因外來燃燒物導緻的樹木燃燒,商戶用水管澆了一個小時,怎麼也能将這些火源給澆滅,可結果就是怎麼也澆不滅,看來燃燒是從樹木的内部發生的。這也從後來消防人員到來後,将樹木的樹幹給挖空,将水引向樹幹内部才将火澆滅的過程得到了印證。
而樹幹内部與外界一般情況下都是相對隔絕的,氧氣含量較少,而且濕度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形成非常封閉的缺氧環境,樹幹内部的一些腐殖質、枯木纖維、在樹洞中累積的落葉等,在較長的時間内會産生發酵反應,釋放出甲烷等可燃氣體,雖然甲烷氣體的燃點較高,但遇到明火極易引發燃燒,從而形成從樹木内部開始燃燒的狀态,繼而引發了樹木的燃燒。
之所以商戶1個小時沒有将火完全澆滅,主要原因我想是澆的水更多是作用于樹體的外部,并沒有完全将樹洞内部的火點撲滅,反而一些水分進入内部之後,遇到高溫會産生形成一氧化碳和氫氣,這兩種氣體俗稱“水煤氣”,都是易燃物,為樹木的燃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看來還是滅火的方式不對路。
綜上,筆者認為,南京路邊的樹木燃燒,很有可能是自燃現象,而且是屬于高溫、缺氧、潮濕環境下的“陰燃”,這與很多森林地面上一旦積累厚厚的落葉、枯枝等之後,容易引發自燃的原理基本一緻。所幸,南京路邊的樹木自燃,由于處理及時,且周邊并沒有更多的易燃物,因此沒有發生火勢的蔓延。
近日來,我國南方很多區域出現的高溫天氣,加上近期北美、歐洲、西亞等地的持續高溫,很多都突破了曆史紀錄,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高溫和強降水規模的不斷擴大,表明地球的氣候已經越來越向紊亂和沒有規律方向發展,這是人類高強度的活動影響之下,引發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統和氣候系統的逆向反饋。
如果我們再不改變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持續加重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對自然生态系統的幹擾,那麼更多的、難以預測的自然災難,無疑會更頻繁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為之深省。
#南京高溫導緻路邊樹木自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