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時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有些漢字本是表示動物之行為的,而後用來描述人的行為和特征。這些原本描述動物的字怎麼被搶來形容人了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四個漢字來看看這些漢字的高升命運。
特:“特”當指不一般的公牛,後轉指其他牲畜“特”字從字形可見與“牛”有關,但是大家卻不一定清楚其以“牛”構形的原因,因此其意義與“牛”的關聯也就不得而知了。“特”字篆書字形如下:
《說文·牛部》:“特,樸特,牛父也。從牛,寺聲。”許說認為“特”為沒有閹割的牛,即為牛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特”當為未經閹割的公牛。其實“特”字之義也并不單純指稱未閹割的牛,曾有不同意義或引申義:第一,指稱三歲的牛,而後泛指三歲的小獸。如《詩經·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第二,“特”字又指公牛。《史記·秦本紀》:“伐南山大梓,豐大特。”此“特”即為公牛。後來“特”便泛稱公畜了,不光指稱公牛,如《周禮·夏官·校人》“凡馬,特居四之一”,顯然這裡的“特”為“公馬”之義。
由文獻可證,“特”當指不一般的牛,多指稱未閹割的公牛,後轉指其他公畜。
後來“特”字開始轉指“男人”“男友”,如《詩經》中有“實維我特”“求爾新特”,此處即指男人,這與原義“公牛”尚有聯系。慢慢地“特”就開始逐步引申出“不一般”“不平常”等意義。
笃:本義為馬行頓遲“笃”字篆書字形如下:
“笃”字在較早的睡虎地秦簡、漢印中也與篆書有着基本相似的字形。“笃”當為形聲字,從馬,竹聲。有人認為馬蹄聲如“竹”之音,但證據不足。馬叙倫對“笃”字的解釋較為說服力,他認為“笃”與“馬舀(合為一字)”都是舌尖前破裂音,聲同為幽類,所以二字當為轉注字,均為摹寫馬的行動之聲音的。故“笃”字大概從馬的行動聲音,來指稱馬行走緩慢之意,《說文》:“笃,馬行頓遲也。”
後來“笃”便引申為深厚、專一、堅實等意義。如,夫妻情笃,笃信、守志彌笃等等。“笃”與馬相關的原始義便不為大家所知,現在多用描述人。
逸:取兔子善于奔跑之意
“逸”字最早見于金文,從兔、彳、止,後來彳和止合為“辵”表示跑的動作。該字造字思路非常清晰,易于理解。有學者認為“逸”字當是追逐兔子,此說不可信,因甲骨文已經有“逐”字,“逐兔”之意不必再造新字即可表述。
因此,“逸”為奔跑的兔子,“兔”則為靜止之兔。
(參1)
後來,“逸”引申為釋放、失去、卓越、安閑等意思。如,好逸惡勞、一勞永逸、安逸、驕奢淫逸等均用來指稱人了。
羸:本為瘦弱病态之羊“羸”字雖與赢、嬴字形相近,但是讀音和意義迥然有别,該字讀léi。該字篆書字形如下:
“羸”篆書
“羸”為形聲字,從羊,表示該字與“羊”相關,本義為瘦弱衰病。那麼該字如此複雜怎麼解釋呢?其實,“羸”由羊、羸(去掉“羊”)兩部分構成,漢字中與“羸”字形相近者不少,如赢、嬴、蠃、驘、鸁、䇔、䊨等。這些字除了“月”和“凡”中間的部分不同外,其餘都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說一說這些字的共同部件。為了更為清晰地看清這些漢字所含有的共同部件的古形體,我們把其中的四個字的古形體放大如下:
赢、嬴、蠃、驘
以上四字赢、嬴為金文,驘、䇔則為篆書。通過金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赢、嬴所從共同形旁如下:
(參2)
赢、嬴、蠃、驘、鸁、䇔、䊨等字所從luo字,為象形字,金文形似有頭有尾、有翅膀、有足、且身上有花紋、細腰大腹的昆蟲,據說是一種蜾蠃。隻不過發展至篆書、隸書事物形體逐漸消失了,頭部演變成了“亡口”,形似翅膀的部位變成了“月”,而腹部則演變為了“凡”字。
為了證實luo确為蜾蠃,我們對比實物圖片,發現極為相似,概當為此物也。
蜾蠃圖片
通過實物和字形對比,我們發現赢、嬴、蠃、驘、鸁、䇔、䊨所從luo字,其意當是蜾蠃,而《說文》認為“或為獸名”不可信。蜾蠃的各個部位清晰可見,而且身體隻有主要的軀幹顯得非常瘦弱,并無多餘肌肉組織。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凡是從luo(“赢”去“貝”)常與柔弱、赤露、多餘等意義相關。
那麼,“羸”字為瘦弱多病之羊也就不難理解了。試想一隻看上去形如蜾蠃的羊,那肯定是多病體弱的。
後來,“羸”由指羊轉而指人之狀态,引申義有人的瘦弱、弱小、疲憊、貧困等等。如:身病體羸、羸頓、矜恤孤羸等。
結語古人造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每個漢字在形音義上都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思維習慣。充分利用動物的特征、形體、行為來造字這是古人普遍使用的造字方式,這些漢字中的一部分後來轉指人的特征、行為等,這反映了古人造字時善于采用系聯、隐喻及意義轉指等思維方式,以上四字就是如此。這種造字方法,也體現了經濟原則和類推原則,省去了構拟人與物兩套造字路徑的麻煩。
“特”本指不一般的公牛,後來用以指稱“男人”“男友”,然後所指範圍進一步擴大,泛指“不一般”“不普通”之意;“笃”本義為馬行遲鈍,後來指人的深厚、專一、堅實等;“逸”本取兔子善于奔跑之意,現在多指人的安閑、放任等;“羸”本質瘦弱病态之羊,現在轉指人的瘦弱、弱小、疲憊、貧困等等。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期待與您交流國學,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1.窦文宇,《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2.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1月。
***建議我國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之外單獨開設漢字文化課程,漢字融合了繪畫、曆史、文化、社會、邏輯等多門學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