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是什麼名字?甘肅省處于中國内陸西部,其版圖狹長如帶,東西延伸1600多公裡,但卻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地帶東部為黃土高原,北部為蒙高原,西部和西南為青藏高原,各種文化和因素的交錯,讓這裡長期以來一直都扮演着中原腹地通向西北邊疆的通道作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甘肅省會是什麼名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甘肅省處于中國内陸西部,其版圖狹長如帶,東西延伸1600多公裡,但卻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地帶。東部為黃土高原,北部為蒙高原,西部和西南為青藏高原,各種文化和因素的交錯,讓這裡長期以來一直都扮演着中原腹地通向西北邊疆的通道作用。
“甘肅”一省得名取自其境内兩座城市,“甘” 指甘州(張掖),“肅”指肅州(酒泉)。元代設甘肅行省,然而這一區域卻是西漢時起便已形成。随着政治局勢和經濟勢力的變化,其首府也經曆了一番流轉。
最早的甘肅省一級行政區雛形奠定于西漢。漢武帝将全國設為十三個刺史部(州),甘肅全境屬于涼州刺史部,是西漢第一大刺史。涼州刺史部的治所最早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後遷至翼縣(今甘肅甘谷),魏晉時期開始穩定在河西的武威郡,直至隋初。
武威,河西四郡之一,因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位于河西走廊東部,地理位置優越,向南越過烏鞘嶺,便可抵蘭州;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可達西域;向東沿騰格裡沙漠南緣可抵甯夏平原。
武威綠洲是河西走廊地區最大的綠洲,發源于祁連山的諸河流在武威綠洲彙集成石羊河,為當地農牧業生産帶來了穩定的水源,天然就是适于人類聚居的地區。
石羊河
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漢墓的“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标志。
先後有前涼、後涼、南涼、和大涼政權在武威建都,武威因此得名“五涼古都”。安史之亂後,今天的甘肅區域被幾個不同的政權所掌握,河西走廊另一個重鎮,從此時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涼州
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河西四郡之一,霍去病戰敗匈奴後設置,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命名。發源于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形成一片廣闊的綠洲,這裡水草豐美,農牧業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其富庶居河西之冠。
張掖處于絲綢之路古道上,地理位置優越,向北沿着黑河可以進入蒙古高原,向南穿祁連山的扁都口,可以進去青藏高原。
祁連山扁都口
元代設置甘肅行中書省,張掖是省治所在。在青藏高原吐番和北方草原蒙古先後興起的背景下,張掖優越的地理位置取代了武威,成為省級地緣政治中心。明代在黃河以西的河西設立了陝西行都司,其治所也在張掖。
清朝時候的甘肅省面積要比現在大得多,包括今天的新疆、青海部分地區,甯夏全部,内蒙古的額濟納、阿拉善旗,總面積300多萬平方公裡,大于今日甘肅六倍以上。但是這省府駐地的選擇卻經曆了一番變化。
清甘肅全圖
清初,甘肅巡撫駐地甘州,後移駐涼州。但是随着絲綢之路的衰落和準噶爾部叛亂帶來的動蕩環境、兩地逐漸失去了競争省會的最後籌碼。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明确了陝甘分治,分别成立左、右兩個布政使司,管轄甘肅的右布政使司治鞏昌(隴西)。
鞏昌位于渭河流域上遊,離中原地區更近,便于東側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然清初期,西部邊疆蒙、藏、維吾爾等民族叛亂接踵而至,西部邊疆軍務繁忙,鞏昌離前線較遠,并不适合作為指揮作戰的基地,此時另一個中心蘭州開始受到清廷的關注。
張掖鼓樓
蘭州,又稱金城,處于黃河一個谷地,從當時形勢來看,蘭州正好可以扼控東西南北四個戰略方向。沿黃河上溯,則抵達河州;沿黃河順流而下,可直抵甯夏平原。
蘭州也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古代絲綢之路從蘭州分岔為兩條線,向西北方向沿莊浪河上溯,翻越烏鞘嶺後便可直抵河西走廊大通道;西向沿湟水河谷而上抵達青海,再向西北翻越祁連山出扁都口後,在張掖并入絲路在河西走廊的主幹道。
康熙五年,甘肅巡撫駐來蘭州,三年後布政、按察二司也搬到蘭州。乾隆十九年(1755年),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正式治蘭州,最終确立了蘭州的政治地位并延續至今。
肅王府,清陝甘總督府(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
在古代省級行政區發展過程中,省會的遷移受曆史時期行政區域的變遷、經濟勢力的消漲、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不是當權者某個人的沖動決定,而是政治家們群策群力、審時度勢的曆史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