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臘八節喝臘八粥?今年的臘八節又臨近了到時候,臘八粥又會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其實,很多人并不清楚臘八節與臘八粥的來曆那麼,什麼是“臘”?何為臘八節?為何要喝臘八粥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傳統的臘八節喝臘八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的臘八節又臨近了。到時候,臘八粥又會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其實,很多人并不清楚臘八節與臘八粥的來曆。那麼,什麼是“臘”?何為臘八節?為何要喝臘八粥呢?
中華傳統文化中,歲終之月稱為“臘”。臘的含義有三:一為“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此時正值農閑,開始田獵,以獲取禽獸祭祖祭神,即“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意思是攘除災禍,迎接新春的到來,祈求來年安康吉祥。
農曆十二月初八,謂臘八節,俗稱“臘八”。這一日,是臘祭日,也是臘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魏收《臘節》這首詩,寫出了隆冬臘月人們以酒肉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福佑的虔誠。“臘鼓鳴,春草生”,此諺語概括了村人擊鼓逐疫迎春的情景。可見,古時的臘八節,是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逐疫迎春的節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華夏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傳說,釋迦牟尼餓倒于地,一牧羊女給他吃了一餐各種黏米混合的雜燴飯。食畢,他跳到河裡洗了澡,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所以,中國佛教徒會在每年臘月初八熬制臘八粥來供佛。
《祀記·郊特牲》說,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也”,說的就是臘八粥。臘八粥以八方食物混合在一起,與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與臘日融合,這一天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并相沿成俗。
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後及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贈臘八粥,并向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煮制臘八粥,此稱“佛粥”。陸遊詩中“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說的就是臘八節寺院施粥之事。民間做臘八粥,除了祭祀祖先、合家團聚分享外,還要饋贈親友。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攬揆,長叨佛佑蔭無窮。”
制作臘八粥,食材頗為講究。主要是五谷雜糧輔以核桃、蓮子、紅棗、薏仁、赤豆、綠豆、糖等。《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注:葡萄的一種),以作點染。”其實,由于各地物産和食俗不同,臘八粥也是有區别的。一般認為,赤豆、蓮子、紅棗、薏米這幾樣不能少。赤豆色香味俱佳,是許多甜品的主要食材。蓮子為水産,具清香;薏米是熬粥的好材料;紅棗性暖,冬季食用更佳,可使粥中增添棗香。其他,果脯或許多豆類,則可随意添加。總之,臘八粥有米有豆,有瓜有果,或甜或鹹,活色生香,老少皆宜。
在我們江南一帶,臘八粥常不止八種食材,大多是糯米配以蓮子、百合、核桃、薏米、紅棗、赤豆、銀耳、小米。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精揀、洗淘、去核、浸泡,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文火熬,一直熬到清晨,直至香糯黏稠,臘八粥才算熬好。
民間喝臘八粥也有很多習俗。粥煮好後,會在上面用紅絲綠絲擺出吉祥圖案,如“佛”字“福”字等,寓意信佛敬佛、福臨祥至。然後先供佛、供祖宗,之後要贈送親友,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給窮苦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如有吃剩下來的臘八粥,則被認為是“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不過,在我的記憶裡,從前,臘八節的“臘”味,在嘉興一向不是很濃的,倒是冬至夜的食補很是講究。冬至時,幾乎人人都要吃桂圓銀耳煮雞蛋。近幾年,我們這裡的臘八節也變得熱鬧起來,不僅寺廟廣施臘八粥,連企業、商家也在煮制、贈送臘八粥。尤其是社區,煮好臘八粥後,首先送到環衛工人手裡,獨居、孤寡老人家裡,使寒冷的街頭和簡陋的民居,都散發出甜糯的粥香和尊老敬老的暖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