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早提出無為而治是道家嗎

最早提出無為而治是道家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7:45:41

最早提出無為而治是道家嗎(最早提出無為而治的是道家嗎)1

(IC photo/圖)

很多人認為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這樣說當然也不能說錯,但從政治治理的角度來說,最早提出無為而治的,恰恰是儒家,而這一思想在漫長的曆史中,一直有演化和未曾中斷的脈絡。

早在孔子那裡,就提出了為政者當靜默無為的觀點。《論語•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意思就是為政者要像靜默的北極星一樣,無為而治,用德性教化和感染追随者,讓他們成為衆星圍繞的“北辰”。

隻不過,孔子盛贊靜默不動的北極星,在漢代被一些學者改為了不斷變動的北鬥,這可能和秦漢國家權力的強化有關,強調治理者角色的積極性。但顯然,漢儒的改動并不是孔子原意。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又贊美了古代君王的典範舜帝,“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此,他明确指出舜的美德,在于“無為而治”,他本人隻是恭敬地端墨無為,做好一個道德和禮儀上的表率,垂拱南面,聽任天下各部落、各氏族進行自治。

在《憲問》篇中,子張問高宗諒陰之事,孔子回答說,“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就是說君主作為禮儀性的角色,可以長達三年從事“諒陰”,實現禮儀和美德的實踐與養成,而具體治理可以交給宰輔。孔子這條主張,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宋儒程頤“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之說。餘英時認為,程頤要求君主隻負責養成君德,“一方面将天下治亂的大任劃歸宰相,另一方面則要求皇帝北面以師經筵講官。在程頤的設想中,這是縮短君臣之間政治距離的兩個主要軌道”(《朱熹的曆史世界》。

南宋陳亮也強調,以儒立國的宋代制度,對君主的要求正是“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龍川文集》卷二《論執要之道》)。宋儒繼承的這種對君主的認識,其淵源正來自先秦原始儒學的“無為”思想。類似的,在《雍也》篇中,孔子贊賞弟子仲弓有擔任君主的美德,朱熹說,這是因為仲弓“寬洪簡重,有人君之度也”,就是說君主為政寬大簡單而不失威嚴,是其人格美德,也是這一思想淵源的産物。

在《禮記•中庸》篇中,這一原始儒學文獻也提出了無為而治思想,“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舜舉衆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這裡又舉了舜為例,說他垂衣裳而治天下,也是君主無為而治,具體事務交給各氏族酋長“衆賢”去打理。這些“衆賢”,《大戴禮記•主言》說“昔者舜左禹而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也是談舜整天坐在席子上,輕松地無為而治,具體做事的是夏部落的酋長禹,和東夷部落的酋長臯陶。戰國時代的儒者,将這一思想追溯到更為久遠的黃帝時代,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辭下》)。另外在《孟子•滕文公上》,也引用過孔子之言“君薨,聽于冢宰”的君主無為觀念。類似的例子還見于上博楚簡《昔者君老》,新君繼位後“無聞無聽,不問不令,唯哀悲是思”。

到了漢代,這種早期儒家的觀念,也見于《淮南子》。你可能會說,這書是偏道家的,也有雜家色彩,憑啥說這是儒家思想?筆者的意見是,哪部分是儒家思想,主要還得看内在義理,肯定誰,否定誰。比如《淮南子•泰族》:“舜為天子,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周公肴臑不收於前,鐘鼓不解於懸,而四夷服。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禦史冠蓋接于郡縣,複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愈生”。在此贊美了舜、周公,都是儒家的聖賢,反面人物則是儒家蔑視的秦始皇趙政。舜無為而治,彈琴唱歌,任由天下自治,得到了良好成果。周公每天吃肉聽音樂,也多無為,卻四夷賓服,秩序井然。秦始皇從早到晚忙着判案子,讀公文,越折騰破事越多,他們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此類似的儒家思想,也見于《淮南子•主術訓》:“君人之道,其猶零星之屍也。俨然玄默,而吉祥受福。”就是說,君主要像祭祀禮儀上扮演神像的“屍”那樣,當個泥菩薩,靜默不動,自然會得到吉祥。

一直到晉朝,舜成天彈琴唱歌的無為形象,都是被視為高度正面的。《晉書•段灼傳》說“舜彈五弦之琴,詠《南風》之詩,而天下自理”。段灼就給晉武帝建議說:“陛下當深思遠念,杜漸防萌,彈琴詠詩,垂拱而已。”意思是,希望晉武帝模仿舜帝,逍遙地彈琴唱歌,沉默垂拱無為,這才是最好的治理。實際上,在魏晉時期的名士,雖然崇尚玄學,但底色仍然是儒家的,準确說是以儒家禮法為根基,以三玄放逸為補用,名士風流并不以背棄周孔為前提。在東晉出現的梅本僞古文尚書《武成》中,也專門強調要“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可見東晉人認為垂拱而治的思想源自古老的殷周先王之道。東晉宰相王導執政,寬簡清靜,甚至被稱為“網漏吞舟”,正是儒家治理思想的體現,并捎帶一點道玄修飾色彩。

此種無為、清靜、寬簡的治理思想,在此後一直延續。乃至到王夫之那裡,仍然一以貫之:“夫古之天子,未嘗任獨斷也,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雖聰明神武,若無有焉,此之謂無為而治……則有天子而若無。”(《讀通鑒論》卷十三,中華書局,第403頁)。

綜合來看,無為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經其後學傳承,一直不絕如縷,并不是道家獨有的發明。《老子》文本與思想晚于孔子,這也基本是現在學術界的共識。當然,我們不是說《老子》無為思想源自儒家,且二者對于“無為”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但将“無為”視為一種治理思想,确實是儒家的學說。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