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5 10:11:33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1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思考

摘要 新課程标準指出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僅可以使小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别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因此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開展以自主探究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尤其重要。

關鍵詞 探究式學習 合作學習 科學素養

随着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探究式學習成為小學科學課堂的主要模式,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曆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将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在實際的教學中,科學探究已經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但許多教師僅僅是模仿探究的“形”,未真正把握其本質。所以,随着新理念的不斷深入,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已經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課題。

一、導入精美,體現科學趣味性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課堂的開始,教師該做什麼,該說這些什麼,怎樣迅速将學生引入探究的情景中來,是很多科學老師在平時備課過程中要反複琢磨的重要環節,一個精美的導入更能使學生易于體會探究的真實、有趣。一般情況下,在探究活動的引入過程中最好選取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材料,這樣更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更能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快速進入科學學習活動中來。

例如,在學習《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就設計一個小遊戲,學生頭戴畫有不同食物的卡片,分别站到生的食物或熟的食物的一側,先自己進行區分判斷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必須燒熟了吃?并說出原因。然後請其他小朋友判斷對錯,站對的給予獎勵,站錯的給予鼓勵。這種導入方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不僅能了解學生固有的知識水平,而且又能學習到新知識,并且本節課的兩個探究活動即比較生熟馬鈴薯和生熟雞肉的特點,它們所需要的材料都是來自于生活,是學生們常見的食材,因此一個好的導入更應該緊緊扣住探究主題。

在這個導入過程中,以做遊戲開始,一下子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論是遊戲者還是觀看者興緻都很高,每個人都參與進來,這樣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蘊含相關的知識和哲理。同時這種形式能迅速吸引住學生,使其産生繼續參與的強烈欲望,而且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主動的獲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認知特點,引導設計探究方案

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經常會出現一些胡亂沒有方向的研究現象,并且由于小學注意力持久性比較差,容易走神,操作中往往會偏離實驗預期,造成實驗的失敗,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在動手操作類的探究活動中,常常需要教師圍繞探究活動進行引導性提問,盡可能做到“問點準确、問度适宜、問面普遍、問機得當、問法靈活”對學生的思維行為進行及時的疏導、點撥,從而把握實驗方向。

例如,在學習《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一課時,在實驗前我先請學生進行猜測。

師:上次我們實驗知道,5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18克左右的鹽,那你們先猜一猜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把你們猜測的數據記下來,一會和你們的實驗結果對比一下,看看接近嗎?

生:大約36克

師:你們準備怎麼做這個實驗呢?需要哪些材料和儀器呢?

生:可以用燒杯盛水,用天平稱鹽,用玻璃棒攪拌

師:大家說的很好,這裡面用到100毫升水,為了保證精确性,如何加水?

生: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加入到燒杯中。

師:水的問題解決了,那怎樣取鹽呢?

生1:把一大包鹽倒進杯中,看看是不是都能溶解?

師:這樣行不行呢?我們能知道溶解的多少嗎?

生:這樣不準确,要一份兒一份兒加鹽。

師:一份是多少?

生1:兩克鹽為一份,先稱20份。

生2:20份太多了,可以4克為一份,先稱10份,再一份兒一份兒加鹽。

生3:還可以分成······

師:無論怎麼分,都要保證每份克數一樣,在加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生:先加入第一份,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食鹽完全溶解後,再加入第二份,繼續攪拌,食鹽在溶解後,再加入第三份······直到食鹽不在溶解為止。

師:怎樣看出食鹽不在溶解?

生:杯底出現食鹽顆粒。

師:怎樣統計溶解了多少克食鹽?

生:已經溶解了的份數乘以每份的克數。

······

以上案例中,在實驗開始之前,我通過“如何加水”“如何加鹽”“食鹽在水中怎樣才算不再溶解”“怎樣統計溶解了多少克食鹽”等一系列主要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明确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問題,更重要的是理清了思路,提高整個實驗的有效性,實驗按照原定的預期進行,使整個實驗事半功倍。

三、順應學生需求,改進實驗探究方案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實驗的設計和材料的選用不恰當、不易取材。這就需要科學教師靈活使用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實驗進行研究和改進,有利于課堂上教學的有序開展。同時教師可以對已有的課本實驗做出優化改進,創新科學實驗,來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一課時,驗證物體的顔色與吸熱的本領的關系,按課本上的方法把不同顔色的紙對折做成袋子,分别插上溫度計平放到陽光下,進行比較,發現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升溫快。實驗中的不足之處:由于這個實驗在戶外進行所以受天氣的影響比較大,必須有很好的陽光,而且這個實驗在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小學生在實驗操作時容易缺乏耐心,不同顔色的紙的吸熱效果也不太好,不利于學生操作。結合實際情況和需要,實驗應該進行一些改進。

1.紙袋的改進。把紙袋換成更小的玻璃試管,并試管上在塗上不同的顔色來取代不同顔色的紙袋,用橡膠塞密封試管口,注意不要漏氣,在橡膠塞中心插一根溫度計,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讀出溫度計的示數來比較不同種顔色的紙吸熱快慢。

2.光源的改進。用日照光取代太陽光,化複雜為簡單,使實驗材料更簡易。

其實科學實驗改進與創新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在改進過程中要基于教材,改進的方案要符合學生學習發展規律,能取其槽粕留其精華,使實驗材料簡單易取,使實驗方法易于操作,使實驗過程更順利,化不可行為可行,使實驗數據更精确,同時設計的實驗方案充滿趣味性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親曆科學探究過程,在做中學。

四、基于學生需要,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式,在科學探究中要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小組合作、大膽發言、談論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體會,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取科學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科學素養,提高科學技能。

例如在學習《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8種材料:蘋果、蠟燭、泡沫塊、回形針、小石塊、帶蓋的空瓶、橡皮、塑料塊。先讓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為哪些物體容易浮,哪些物體容易沉?物體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學生先猜想,彙報猜想。全班範圍内交流,比較其它組有沒有和它不一樣的預測。然後進行實驗驗證,按照實驗要求分組實驗。依次把物體輕輕地從水面放入水中,并做好相關的記錄,沉用“↓”表示,浮用這個“↑”表示。實驗完後将物體從水中撈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進塑料袋中。最後進行組織交流,彙報實驗結果并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進行反思

當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探究的每個過程中,通過用眼睛仔細看,用耳朵仔細聆聽,他們必定能夠收獲知識、情感、智能在内的“綜合型果實”,逐步形成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思維習慣。科學的價值。科學的學習過程不是一個按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學要的是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而不是複制别人的科學。

五、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還有很多,根據不同的内容選擇恰當的方法去教學,目的不僅是獲得知識,還有讓學生去親曆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學以緻用,學會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解決難題,感受科學與生活緊密結合性。這是一種“長久”并且不可估量的回報,目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所以,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不是探究本身而是探究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科學探究中感受科學的本質,體悟科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馬瞬琴.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設計[J]. 學前教育研究, 2010(1):47-50.

周仕東, 鄭長龍, 付立海. 科學探究活動的類型、功能以及活動方式[J]. 化學教育, 2005, 26(4):9-11.

李進起[1]. 樹立聯系的觀點,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質量[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8(11):53-56.

陳小軍.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思考[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1(11):133-133.

左雙娥[1].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之我見[J].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1(S1):66-6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