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三錘兩梆子”啥意思?
秦玉龍/文
方言誕生于市井陋巷,鄉野人家,其寓意包含很多生活習慣或日常勞動場景,對當今生長在城市的年輕人來說,不好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如隴東平涼方言“三錘兩梆子”,形容某人說話做事麻利快速。三錘,以鐵匠打鐵比喻。兩梆子,以更夫敲梆子比喻,短促快速迅捷,兩三下就完成了。這種比喻方式隻有見過鐵匠打鐵或更夫敲梆子的人,才能聽明白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而那些不熟悉這些勞動場景的人,則是聽了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隴東方言是關中方言的近親,而西北方言是關中方言的遠親,看似在發音吐字上有較大的差異,但在語義上卻同出一脈。像“三錘兩梆子”這個詞語,不光隴東的平涼、慶陽人說,陝西、甯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的部分區域都有人這樣說。
《西甯方言詞典》寫作“三錘兩棒子”,釋義幹幹脆脆。《商州方言詞彙》寫作“三錘兩幫子”,比喻幾句話将事辦成。《西安方言詞典》寫作“三槌兩梆子”,形容做事敏捷。《慶陽方言詞典》寫作“三槌兩棒子”,形容快速麻利。
另外,《陝西特色方言》一文認為,三槌兩梆子的槌、梆皆為樂器名,槌子擊鼓,梆為竹闆,鼓聲雄渾,梆聲清脆,意指動作麻利、過程快捷、時間短促。《成語詞典》寫作“三錘兩棒”,出處為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來也沒準備耽擱這麼長時間,心想行不行三錘兩棒就完了,他轉幾天就回來了。”這裡的“三錘兩棒”形容處事簡單明快。
縱觀各地對于這個方言詞語的記錄,書寫略微有差異,釋義稍稍有不同,但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基本上沒啥太大變化。
陝甘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不用解釋就秒懂這句話要表達啥意思。然而,很少有人去追根溯源:為啥要用“三錘兩梆子”來形容快速麻利呢?這就涉及到了方言的出處和理據,不是誰都能弄明白的。
對此,生長于平涼的《慶陽方言詞典》編者、隴東學院中文系教授劉瑞明認為,隴東方言“三錘兩梆子”可以破解元曲中一組難倒無數專家學者的唱詞:各紮幫、割紮幫、扢搭幫、古堆幫、扢紮幫。
《東堂老》第一折《幺篇白》:“止有這所宅子還賣五六百錠,等我賣了做本錢,您孩兒各紮邦便覓個合子錢兒。”
劉瑞明教授釋義,“各紮”是“各打”的别字。“各打”是“疙瘩”的别字。疙瘩就是槌的形狀,“邦”是象聲詞“bang”的别字。“疙瘩bang”即bang的一槌,指快速。
《詞林摘豔》第一卷蘭楚芳小令《折桂令·相思》:“割紮幫對上菱鏡。”劉教授解析,“割紮幫”是“疙瘩bang”的别字,也是說快速之意。
《秋胡戲妻》第二折白:“待他到我家中,扢搭幫放翻他,就做營生,何等有趣!”放翻他,指讓她躺下;做營生,指那個。“扢搭幫”快速放翻他。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萬事自有分定,誰想小姐有此一番好處。小生是猜詩謎的社家,風流随和,浪子陸賈,到那裡扢紮邦便倒地。”小姐有此一番好處,就是指與他約會。《紅梨花》第一折《賺煞》白:“果然婀娜來時,和他吃幾杯兒酒,添些春興,扢搭幫放翻他。小娘子,隻怕你苦哩!”
《曲江池》第二折《黃鐘煞》白:“走到衙門前古堆邦有人問:媽媽你為甚麼來,送了你這孤寒老身?”而此“古堆”卻另是“一堆”的意思,即是“骨堆”“孤堆”的異寫。“邦”是“幫”的别字。是說有一幫子人擠成一堆。《元曲釋詞》:“扢紮邦,本為狀聲詞,形容重物快速跌落之聲,借喻動作幹脆、迅速。”
劉瑞明教授還糾正了《漢語大詞典》第六卷的一處訛誤:“扢紮邦等,本為象聲詞,形容重物快速跌落之聲,借喻動作幹脆迅速。”他指出,重物快速或慢速跌落之聲都不是“割紮”“扢搭”之聲,不能那樣借喻。
叽叽歪歪說了一大堆,看明白啥意思了嗎?就是說方言“三錘兩梆子”,不是西北人或隴東人生造的詞語,它是有出處和來曆的,來自元曲。以後誰說西北方言隴東話土得掉渣,你就把劉教授這段話複制了甩給他,保證讓我兒家啞口無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