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
《一念清淨》
那天,一幅禮佛的畫圖不經意映入了眼簾,刹那間,心,似乎有所顫動;畫面上,透過寺殿窗檐,那天地氤氲的氣息,那煙霧缭繞的飄缈,那一群躬身禮佛的僧侶,那心無旁骛、虔誠肅敬的神态,那不同面容、類似動态中的心如菩提,一切一切……都令人頓感奇妙空靈,佛國天境,心生神往。
《佛旅禅思之七》
《佛旅禅思之八》
《南華禅靜之三 》
欣賞之餘,心動之間,我看到了畫面右下角钤下的那一戳紅印,還有紅印上墨色裡要留意才看到的作者簽名~張弘。哦,原來是張弘老師的作品,張弘老師是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我是認識多年的了,一直知道他以畫人物為主,也經常有一些大型的主題創作,偶爾也畫畫山水花鳥,書法也寫得不錯,藝術素養有着寬厚的基礎,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藝術獎項。但這次,卻令我對他的佛教題材關注起來。
《東方尋夢》
《駛向科羅曼多》
《墨脫微茫(局部) 》
一聲佛号,便是彼岸。原來他多年來已畫了一系列又一系列的禅文化題材,而且在2018年他就已經在新加坡舉辦過一場“絲路禅橋”的個展,展覽作品以描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風貌及海絲沿岸國家禅文化交流的内容為主,絲綢之路本來也是古代僧人的取經之路,這座“禅橋”在曆史上早已搭建。展出作品中的《東方尋夢》、《駛向科羅曼多》兩件大型作品,通過對過往深邃曆史的追索而煥人沉思,灰調子多層次的墨韻交融表現出神秘曠遠的大海和變幻莫測的天色以及悠然古遠的曆史感。同時展出的作品還有張弘2011年接受泰國藝術大學邀請,在印度菩提迦耶參加“佛教藝術大彙集”展覽所創作的“一念清靜”系列中部分作品,還有2013年為紀念六祖慧能所創作的“佛海尋緣”系列中部分作品。由于作品來源于作者對禅文化近距離地體察、認知與理解,并深入思考提煉與捕捉生動的藝術形象與具有标識性的景物,令人欣賞起來有似曾相識、身臨其境、真實可信的親切感與共鳴,從而使展覽在當地産生了較大的影響與深受社會各屆的好評。
《佛海尋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一》
《佛海尋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二》
《佛海尋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三》
《朝禮》
說起張弘創作的佛教題材,淵源也許可追索到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廣州美術學院教育系國畫研究室與時任室主任林鳳青教授相處的一段淵源,林鳳青教授不僅藝術造詣高,對佛學也很有興趣,買了不少佛學方面的書籍與資料,經常打坐修禅,交談中也常會涉及佛學禅修之類的話題,其許多作品中便有着一種寂靜無塵的境界。但那時張弘對佛學并沒有太大的感覺,至今也沒刻意去研究佛學,一切都是随緣自然。不過,是否那時已潛移默化地在張弘心中播下了佛緣的種子則不可說。
《行思集之一至五》
追溯起來,許多事情似乎都在冥冥中不經意地便有了交集,多年前廣州美術學院曾組織教師去過泰國展覽與采風,當時泰國皇家藝術學院(泰國藝術大學)美術館的館長就說過張弘的畫裡有佛性,張弘也不太在意。兩年後,泰國藝術大學就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的張弘教授和王見教授去印度參加佛教大會并舉行“佛教藝術大彙集”展覽,費用由邀請方負責。來自泰國、印度、中國、美國等八個國家近三十位藝術家便應邀聚集在印度菩提迦耶進行交流與創作。
《行思集之六至九》
在印度相處的十天裡,藝術家們每天焚香拜念後,便或在藝術工作坊創作交流,或走上街頭、走進佛寺去采風搜集素材。佛教聖地的菩提迦耶,城空中不時飄揚着佛樂與經聲,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遊客、信徒,還有行走的喇嘛、和尚、小沙彌,雖不同衣着、不同行裝、不同膚色、不同動态,但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片閑靜自适或虔誠膜拜的神态。張弘挎着肩包與手持相機,時而用鏡頭捕捉,時而用鋼筆速寫,感受并記錄着那特有環境裡的新鮮風情。但一天一天地過去,他也從新奇到漸受感染,不管是茂盛常綠的菩提樹還是打坐冥想的禅修者與繞行佛塔佛寺的信徒,不管是誦經頌佛還是捧香膜拜與仰望菩薩……張弘置身其間,越來越感到身心清靜、思緒玄遠,有了一種奇妙的體驗。
在瓦片上所畫的《玄奘負笈圖》
在玄奘故居附近的民宿,在瓦片上試畫的《玄奘負笈圖》留給了民宿
2018年在佛山祖廟博物館所辦的“亦複如是”雙個展,瓦片畫在櫥櫃中展出
回國後,張弘的筆下便開始多了許多佛教題材的作品,他不僅描繪心目中的佛教聖地,他還描繪偶有的靈光頓悟;他走進南華寺與華林寺等佛家寺院,他考證絲綢之路經濟影響之外的宗教影響,他從印度的那爛陀到廣州的“西來初地”,他從達摩的海上絲路到玄奘的陸上絲路,他從龜茲唐僧的腳印到孜爾窟的壁畫,不斷尋找着靈感與素材;他立心構思創作一組以玄奘取經為主題的水墨連環畫,并命名為《西行東歸的玄奘》。他上次在印度藝術工作坊創作交流時,就把當年玄奘學佛取經的重要道場那爛陀寺、七葉窟、靈鹫山等地方實地考察過。近年又不斷查找曆史記載,深入梳理資料,提煉内容元素,計劃用三十個畫面來表現,并配以精心提煉的文字介紹,以類似冊頁的形式去組合去表現。這組構思他目前已完成了一部分創作,文字用細小行楷書寫,畫面與文字又設計成互為構成的整體性版面,既單獨成畫又組合成冊。他說玄奘對佛教曆史的記錄以及印度史編纂學的貢獻,受到了印度當地的高度評價,更使其在當地名播遐迩。張弘對玄奘取經的過程也特别有感觸,1300多年後的他穿過時光的隧道,也能和玄奘大師站在同樣的地方對着佛教的發源地,祈望在此與所悟到的真谛感應交集,他希望把玄奘千辛萬苦厲經磨難地西行,取經後又毅然東歸的曆史事件以典雅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
《自在》
《十八羅漢》
張弘的佛教題材畫,總給人與以往宗教題材的作品有不同的感覺,那種現場感,那種空靈感,那種如臨其境,那種寂靜奇妙,那種準确生動,那種欲訴還休……;這得益于他的佛教題材創作不是源于對國内傳統宗教畫作的學習,而是去到佛教的源頭,去到聖地菩提迦耶的現場,在那裡感受,在那裡觀察,有了親身體悟,然後畫出心中的觸動。而且作為廣州美術學院知名的人物畫家,他很會捕捉一些标志性的景物與典型性的動态與特殊的人物形象,有較強的觀察和提煉能力與強烈的“刹那間”意識;特别是他從工筆畫家轉到寫意創作後,創作上頗注重細節與氛圍,工筆畫家很多人轉不出寫意,脫離不了工筆的影子,但他卻發揮出個人的靈性與藝術素養的綜合能力,他利用工筆的有機轉化,使其創作上的墨用得有層次有變化有意蘊,意境表達得傳情入細倍見功夫;還帶出其善于觀察的長期訓練能力,雖是寫意的幾筆,但既富有抒寫意味又不刻闆僵化,局部很生動,整體很耐看,畫面上見筆見墨見韻緻,内容上見人見物見情感。
《佛海尋源之十》
《佛海尋源之十一》
2011年10月張弘在印度菩提迦耶采風
十方諸佛,一屋清夢。雖然張弘的佛教題材畫多是寥寥幾筆,多是以沒骨筆墨為主,也多是惜色如金,但觀感上卻淺淡雅逸,通透素淨,靈動自如,意韻神似;他畫得很慢,畫得很用心,畫畫停停,邊畫邊想,有了感覺才會動筆,他不講究數量而講究質量;每一筆看起來很輕松,但每一筆都很考究,每團墨看起來很随性,但每團墨都用得很準确很恰如其分;他把藝術的形象概括歸納,把曆史、禅文化與心境、繪畫藝術融合滲透,所以其作品看起來又是如此豐富幽遠,肅敬精嚴,澄明清澈;實在是圓融無礙,通達心扉,令人歡喜。
張弘
出生于武漢。 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廣州美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南方分院特約研究員。
長期從事中國畫教學與創作,1994年榮獲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獎。 2001年榮獲廣東省“南粵優秀美術教師”稱号,2018年榮獲廣州美院“教學名師”稱号,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别的大型美術作品展覽并有獲獎和發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