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古代權勢最大的人物,在我們的腦海中第一位位高權重的皇帝,而在皇帝下面就是也擁有極大權力的宰相了。不過說到宰相的時候,我們又會聽到丞相這樣的詞,好像這兩個都是同一個意思。
那麼宰相跟丞相是不是同一個意思呢?它們之間又是否存在着某種差别呢?
一:宰相是一種俗稱,丞相是具體的官名
宰相就是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在曆朝曆代的官職都不一樣。下面就給大家簡單梳理下,曆朝曆代的宰相都是叫什麼官名。
秦朝,宰相的官名就是丞相,不過有的時候設為了左右丞相,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在秦朝,丞相跟宰相就是同一個意思了。
漢朝,因為效仿秦制,仍然設立丞相,并且由禦史大夫輔佐丞相。在漢成帝時期,為了分割宰相的權力,改為三公制,也就是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
東漢宰相又變成了司徒、司空、太尉。不過東漢時期大權都掌握在宦官跟外戚手中,東漢的宰相們并沒有多大的權力。而到了漢獻帝時期,曹操為了專權,又一次設立丞相的職務,由曹操擔任。
三國時期,魏國的宰相的官名稱之為相國、蜀漢跟東吳都是丞相。
晉朝執行多相制,公輔大位、宰輔都被稱為宰相,不過權力被大大分割了。
南北朝時期,由于天下大亂,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政權,所以宰相的官名也是五花八門,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仆射或将軍以及錄尚書事。這些宰相根據每個政權的内部情況不同,權力大小也不相同。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唐朝随隋制,三省的長官也都是宰相,後來又出現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官職的官員都是宰相。
五代跟北宋的宰相就是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副,南宋又設置左右丞相。
元朝改三省制為一省制,建立中書省,設立了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官職,這些都是名義上的宰相。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後來由于宰相胡惟庸專權,朱元璋就罷中書省,廢丞相,宰相制度由此廢除。不過後來皇帝政務繁忙,又設内閣大學士。不過随着内閣大學士的任務加重,内閣大學士的職權也變大,内閣大學士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
到了清朝,仍然有設立内閣制度,到了雍正時期又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了宰相。不過這些宰相,都是為了皇權服務的,權力已經沒有秦漢時期的宰相大了。
丞相是古代一種官名,并不是一直存在的,比如秦朝就有丞相、西漢也有丞相。但是隋唐時期,就沒有丞相這樣職務。
丞相這個職務在曆朝曆代雖說都出現過丞相,但是丞相權力的大小,也跟每個朝代君權跟相權之間的制衡相關。
二:宰相可以是一群人,丞相隻有一個人
在上文中列舉的曆朝曆代宰相的名稱,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君主為了分割宰相的權力,通常會将宰相分為多個職位,比如東漢的三公、唐朝的中書省。
這些被分割的職務由不同的人擔任,他們都被稱為宰相。而丞相隻有一個職務,隻能由一個擔任,及時出現左右丞相,也隻是由一個人擔任左丞相、一個人擔任右丞相。
不知道大家對于曆史上的宰相跟丞相是不是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