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詩經的表現手法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詩經六義”。“詩經六義”的說法最早是《毛詩序》提出的,這個提法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内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詩經六義
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标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在詩歌的創作中,這三種手法有時候單獨使用,有時候交互使用,形成了《詩經》獨特的行詩風格。
朱熹《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簡單的說就是鋪陳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叙地表達出來,相當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賦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應用的非常廣泛,範圍包括“叙述、形容、聯想、對話、心理刻畫”等等方面。
如《邶風·靜女》是一首簡單的叙事詩,《鄭風·溱洧》通過叙述來抒情,《豳風·東山》則通過叙述産生聯想。詩經中有些詩隻是單純的用賦,比如《七月》、《黍離》、《蒹葭》等,通篇用賦,沒有比興手法,但是更多的是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相互交雜,相得益彰。
蒹葭
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個主要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與象征,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最簡單的比喻就如《衛風·碩人》寫莊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連串的比喻形象的描繪了莊姜的美貌。
還有一種比較隐晦的比喻,如《碩鼠》中描寫老鼠的貪得無厭,其實是以老鼠比喻剝削階層的醜惡嘴臉,本體與喻體的差别是相當之大的,但是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上卻完全一緻。
碩人
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說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内容。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借助某事某物起興,但是這個事物與後面所吟詠的詩歌沒有确定的聯系。比如《秦風·晨風》中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另一種是情觸于物而發為歌詠,前面起興的事物與後面的詩歌有着必要的聯系,比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美象征結婚新婦會給家庭帶來好運,也象征着以後子孫繁茂,興中有比。
關雎
其實這隻是對賦比興最簡單的理解,《詩經》中的賦比興遠沒有這麼簡單,有些詩句賦比興互相糅雜,很難分的清楚,曆來學者之間都沒有完全的定論,想要詳細了解的可以自己搜集一下資料,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隻是簡單的普及小知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文/小不點 圖/小不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