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隻是為了面向數字化時代。當然,麥府18年有一個分析報告,說接近50%的奢侈品牌的購買決定源自網上的傳播。
這隻是個表征。
是幾乎整個奢侈品行業遇到了危機。如果看銷售數據,除中國外,全球市場都在下滑。
什麼危機?
話語權的崩塌,什麼是時尚的,什麼是可以産生身份區隔的,讓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 這些定義權,原來都是在那些時尚媒體手裡。
資本總是追求增長的,現在的主流消費群體變遷了,90後00後登場了,影響主流消費者的媒體也叠代了,傳統時尚媒體面對移動互聯網産品以及自媒體,如Ins、tiktok之類,全面式微。
一邊還在努力想着如何建立新的話語權,另一邊已經全面變天了。
潮流品牌在年輕群體中逐步替代掉原來奢侈品牌的地位,
新的消費群體不買那些老古董品牌的賬了。
于是2018年,LV的男裝創意總監變成了Offi-White的Virgil Abloh,設計也全面街頭感。
品牌也跟潮牌一樣不斷做起了聯名。
努力讓品牌年輕化,努力去服務年輕富豪。
但這其實意味着二戰後逐步建立起來,在2000年初達到颠覆的奢侈品類商業模式的崩解。
因為話語權的戰場從攻守同盟的時尚媒體 RTW & HC show, 變成了傳統時尚品牌資本似乎還不習慣去可控的網絡與自媒體。
基于街頭品牌的内核,大多是反時尚、反那套話語權體系的,年輕一代所喜愛的「潮流」在線上世界似乎打敗了「時尚」。
這幾十年構建起的商業模式,已經在它生命周期的末端。
通常消費者的審美和品味會右上角遷移,就是往高精尖往小衆品味發展,所以從大衆化的奢侈品如LV,逐步偏好各種小衆奢侈品品牌。這也是所謂的熵增。但如果時尚集團瘋狂收購小品牌,必然會導緻營銷成本的暴增,最終影響到利潤率。
從這角度去理解,如何抓住新興的主流消費者就一直會是大型奢侈品牌的心病。可這也是商業模式生命末期的巨大的困局,讓品牌年輕起來,就一定會丢失原有消費者,如果年輕化消費者不買賬,那銷售就會螺旋下沉。每個企業都陷于它的價值網絡中,如果主要消費者變化了,随之而來的是将是各種維度的變化,資本、生産的供應商體系、分銷渠道、營銷手法,etc.,都要發生大變化,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笑對變革的。
從另一個實際角度可以觀察到,這幾年奢侈品牌在繁華地段的戶外廣告的投放量是大幅提升。
這可能是除了時尚雜志外,為數不多的增加品牌大牌感的方式了。也側面印證了價值網絡在遷移。
話說到LOGO上,
别的品牌本來就是那樣了,他們早就讓自己的品牌logo去調性去風格化,通過極簡,
變成更容易融合到各種風潮和款式的樣子。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這些大牌的品牌升級,目的是全面往極簡主義走,還是都在學supreme,想變得有潮流味兒,那就見仁見智了。
而如果說給設計應用帶來什麼,那基本就是無限可能了。
襯線始終會讓品牌顯得老氣,雖然經典,但視覺表現的可能性是給綁住的。
應用層面的小細節比如在移動端顯示上,logo縮小後襯線産生的小結構,也會讓标志發虛,發胡,不夠清晰幹淨。
這樣的品牌變化大概是從16年後普遍的情況了。
結構上的簡化,字形上的簡化。
讓設計視覺上的主幹部分更明顯。畢竟在線上的世界,大家都在搶那一丁點大的屏幕。
回到時尚圈的logo變化,
我們認為最大的赢家是futura~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