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崇寒
現在的人們若不留心細找,或四處打聽,也很容易從小楊家胡同口忽略而過。小楊家胡同開在新街口南大街東側的西口,非常窄小隐蔽,沒有任何标志,可将胡同口牆頭上的“新街口南大街128号”作為找尋的線索,找到它,便到了胡同入口。拐來拐去,才走到老舍出生的地方——今小楊家胡同8号院内,大門禁閉,門口兩棵大槐樹早已不在,老舍幼年時常和小姐姐到大槐樹底下撿槐蟲、編槐花,“不知在這裡曾消磨過多少光陰,啼笑過多少回”。胡同上空飛翔的鴿子倒是讓人想起老舍筆下沉溺于唱戲、養蛐蛐和滿天飛“元寶”(即鴿子)的旗人。
北京護國寺的金剛殿
這條“葫蘆”胡同可真安靜,出了羊圈胡同東口,一直往南,走到熙熙攘攘的護國寺街上,一下子熱鬧許多。護國寺街因護國寺得名,這所上溯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興建的喇嘛廟的曆史,比護國寺小吃悠久多了。它起初名為北崇國寺,元末丞相脫脫借住于此。因在北京喇嘛廟中數一數二的地位,深受元明清三朝皇帝重視,經明宣德、正統、成化,清順治、康熙等多次修繕、擴建後,具備九進十七殿的宏偉建制,在北京寺廟中極為罕見。
每次修繕過後,皇帝們總是想着法子為“北崇國寺”另取新名,從宣德四年(1429)的“大隆善寺”到成化八年(1472)的“大隆善護國寺”,再到清康熙六十一年賜名“護國寺”(或稱“西寺”“西廟”),終成定制。寺内曾有石碑15座,為曆代名家所題,及衆多佛像、佛塔、壁畫、佛經等珍貴佛教文物,但在一場場大火中,至清末僅剩“枯木殘碑泣夕陽”,神像剝蝕,殿宇倒塌。1920年的那場大火燒掉了護國寺的5間後殿、6間東西配殿和4間東西耳房,有着700多年曆史的配殿地藏殿于2004年被大火焚毀後,曾經輝煌的護國寺僅剩一座金剛殿,被居民住房和賓館所包圍,大門緊閉,不對外開放。護國寺有名無實,被名聲更大的護國寺廟會遮住了真身。
護國寺街。護國寺廟會相傳在乾隆時已有,在 20 世紀初是京城最大廟會之一
護國寺廟會每月逢初七、初八開廟,相傳在乾隆時已有,是京城最大廟會之一,實則是借廟宇之地定期開集,以滿足老百姓生活需要。在廟會上,不僅能買到鍋碗瓢盆、衣物鞋帽、日用雜品、兒童玩具、花鳥魚蟲、古玩字畫等物,還能聽相聲、評書,看戲法雜耍,吃喝玩樂,一應俱全。小孩子自然喜歡熱鬧的地方,去那裡閑逛或是聽聽評書《小五義》《施公案》也是極好的。老舍是廟會的常客,他就像《老張的哲學》裡的王德,時不時去那“享受一碗酸而濃于牛乳的豆汁”,或是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睡過午覺後,慢悠悠地走向護國寺,吹着微風,欣賞寺内大殿上殘破的琉璃瓦。老舍留洋後,護國寺廟會人氣大不如前,一是被新式商店所沖擊,一是開市日期有時趕上人們工作日,來此購物的僅剩家庭婦女。到後來,廟會也沒了,活躍于廟會上的各式京味小吃如“茶湯英”“扒糕年”“切糕劉”等攤主被組織起來,建起了護國寺小吃店,如今遍布京城各大角落,人們在店裡吃着豌豆黃、驢打滾,喝着面茶、豆汁,哪還會提起昔日的護國寺與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