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媽
前幾天在樓下小公園玩,有一個男寶博被“圍觀”了,其中的緣由竟然是娃耳朵上的一個“小洞洞”!
娃的奶奶說:“這可是富貴倉,有這個小洞的人是有福氣的!”
另一位老奶奶更加逗樂:“這個娃,上輩子肯定是個臭美的小姑娘,喜歡紮耳洞”
老一輩人對于耳朵上的這個“小洞”有“前倉藏糧,後倉藏糠,耳朵棱上藏衣裳”的說法。
但是事實上,這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 在醫學上它有一個嚴肅的名字“耳前瘘管”。
富貴倉=耳前瘘管=先天性畸形
“耳前瘘管”是一種先天性畸形,是胚胎發育期間(懷孕第六周耳廓形成期)出現的發育問題——是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發育中融合不全的遺迹。
說直白點,就是胚胎時期耳朵上應該閉合的地方沒有閉合好,留下的小孔。
不過,媽媽們不用過于擔心更不需要自責,雖然這是妊娠期發生的,但這跟你孕期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木有半毛錢關系。
耳前瘘管發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但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單側與雙側發病比例為4:1,男女發病比例4:1,男寶寶中招的幾率會更大些。
耳前瘘管的位置可能略有不同,多位于耳輪前,少數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
沒有注意過這個“小洞”的爸爸媽媽可以在寶貝耳朵上找一下。
耳前瘘管會造成什麼影響?
形象點舉例,可以把耳前瘘管比作一個火山,它有可能會是一個死火山,一輩子不噴發(無分泌不感染);也有可能是活火山,經常噴發(反複感染化膿,需進行根部處理)。
大多時候,它隻是一個小洞,沒有其他的特殊的症狀;有可能會有少許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分泌物,隻要用幹淨的棉簽輕輕消毒處理就好了。
耳前洞隻要不發炎,麻麻們不用過于緊張,不需要醫療,可以保持原樣,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危險信号。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症狀,但以下是耳鼻喉科專家提醒的常見症狀:
發炎:耳前窩周圍組織的炎症。
感染:孔周圍組織的紅腫,疼痛,發熱,坑(孔)内或周圍腫脹。
膿腫:是一種充滿膿液或刺激性液體的小腫塊,通常呈白色或黃色。
囊腫,在孔附近出現,雖然無痛,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腫塊慢慢擴大,會增加該區域感染的風險。
如果出現以上幾種情況,就需要配合治療。
首先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看看能不能靠藥物消炎。
如果抗生素無效,炎症沒有消除,則對感染的膿腫進行針吸,如果膿腫無法成功針吸,則需要進行切開引流,排除囊腫。
等發炎情況控制住後,建議進行瘘管切除術,切除整個管道。
有媽媽覺得不到最後一步,可不可以不手術?
大部分有耳前瘘管的人,不發炎一輩子沒啥事兒,就跟沒這麼個東西一樣,一旦發炎一次,就可能反複發作。
跟闌尾炎差不多,我自己闌尾炎發作3次,之前總想着輸輸液挺過去,但反複發作之後,最終還是手術切除了。
耳前瘘管也一樣,如果不手術,那麼每次感染都要重複一次前面的治療步驟,很大幾率會再次開刀引流。所以如果寶寶出現過一次嚴重發炎感染,還是建議手術切除管道。
不想娃受罪,平時的預防很關鍵:
家有耳前瘘管的娃,平時的護理要格外上心。
1、日常護理“适當”清潔
很多媽媽都喜歡給娃做清潔,尤其是娃睡着之後,開始折騰娃的鼻腔和耳道(耳廓),其實寶寶不需要過度清潔,适當的分泌物反而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還有一部分媽媽,覺得小娃哪都脆弱,哪哪都不敢碰,耳廓上厚厚、黑黑的一層髒物,這也容易滋生細菌。
所以,給娃的護理清潔要适當,一周一兩次,用清水輕輕地清洗寶寶耳朵後擦幹就好,有耳前瘘管的娃,格外注意一下局部幹燥,可以正常洗臉、洗澡、遊泳,隻是洗完之後,及時把耳前瘘管周圍擦幹,減少感染的風險。
2、不要用手擠
沒有感染過的瘘管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壓,有的媽媽強迫症,看到娃洞洞裡有分泌物,偏要擠幹淨,俗稱:排毒。
但其實擠壓反而會破壞管道,導緻管道堵塞,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去,引起發炎。而且,如果手上有細菌也會帶進管道引起發炎。
如果有乳白色分泌物流出,用棉簽輕輕擦幹淨,碘伏消毒就可以。
總的來說,耳前瘘管發生炎症感染的比例并不高,如果沒有異常,這個“小洞”不需要格外擔憂。
但是,既然它确實屬于一種先天性缺陷(雖然對身體沒有影響,但一旦發炎感染也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痛苦),那媽媽們就不能大意,如果自家寶寶的耳朵上有,那平時的護理就要比旁人多上一份心。
對孩子身體的各種情況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等問題到來的時候,至少讓自己做到臨危不亂,也就是我們科普各種醫學常識的意義所在啦。
真的發現問題,還是要第一時間找醫生确診和治療!
快去娃耳朵上翻翻,有木有這個小洞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