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6:48:26

文/玄鳥歌唱

魯迅曾對悲劇下過一個簡練而深刻的定義:“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魯迅的作品中,有很多悲劇性的人物,比如華老栓、夏瑜、涓生、子君,而其中最悲劇者,我認為是祥林嫂。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1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福》裡的一個主要人物,她在剛死了丈夫的時候,為了逃避被婆婆賣掉的命運,來到魯鎮做幫傭;在生活稍微安定一點的時候,又被婆婆抓走,為了給小叔子娶媳婦,婆婆将她賣給深山裡的賀老六;拼死掙紮沒有用,終于還是順從了命運的安排,生了個孩子阿毛;本以為能過上好一點的安穩生活的時候,賀老六突然得了傷寒死了,祥林嫂一個人帶着孩子阿毛生活;有小阿毛陪伴,她也撐着把生活過下去,沒想到有一年的春天,她的阿毛被狼叼走了,她又一次失去了一切,便再次回到魯鎮,想要繼續做幫傭;但是因為她兩次嫁人,加上失去孩子,整個人恍恍惚惚,最終還是被魯家趕走了;帶着對生活的絕望和死後遭遇的恐懼,她死于祝福前夜。

《祝福》的故事讀完,會有一種濃重的悲哀,揮之不去。縱觀全文,魯迅的整篇小說九千多字中,卻沒有一句話表現出對祥林嫂的憐憫,甚至沒有一個詞語表達對祥林嫂的同情,叙述語言冷靜得可怕,但是,讀者讀完之後,卻感到欲哭無淚,心裡像被一團棉花堵着。而且,魯迅的小說集中的作品,大多寫的都是悲劇人物(平民和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悲劇結局,比如哪怕中間有一點看似好運降臨,最終的結果也是令人嗟歎不已。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2

下面我以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中第一篇作品——《祝福》為例,從叙事風格、叙事視角轉變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等方面來分析魯迅作品中呈現出的深沉的悲劇性。

一、冷峻簡潔的叙事風格,善用白描的手法,把悲劇生生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魯迅的小說,隻見那些悲劇的人物,被他就那麼冷靜地用三言兩語就把血淋淋的真相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沒有感情,也沒有溫度。讀者常常會感覺魯迅是不是一個有感情的人。這是因為魯迅使用了他自己特别喜歡用的白描手法,而且寫作過程中,大部分時候,他是惜墨如金的。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唠叨,隻要覺得夠将意思傳給别人了,就甯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魯迅自己是這麼說的:“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

《祝福》中寫祥林嫂,可謂将這個表現手法用到了極緻。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3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到魯四老爺家做幫傭的時候,她是這樣的:“頭上紮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隻是順着眼……”

祥林嫂再次來到魯鎮,想繼續到魯四老爺家做幫傭,是這樣的:“她仍然頭上紮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隻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最後一次“我”見到的祥林嫂是這樣的:“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個活物。”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4

三次關于祥林嫂肖像的描寫,可以看出這個人物從剛開始的還有些活力到最後的死氣沉沉,中間一定發生了很多事情。第一次祥林嫂才二十多歲,雖然臉色青黃顯出營養不良的樣子,到底兩頰還是紅的;第二次衣着和第一次沒有變化,臉色依然青黃,隻是連第一次的兩頰的紅,現在已經消失了;第三次,整個形容枯槁的将死之人的樣子了。無怪乎回答了祥林嫂的問題之後,“我”總是感到不安,覺得會出什麼事。祥林嫂的狀态就是令人擔心的。

三次描寫,僅僅呈現了祥林嫂的肖像,卻蘊含了無限的悲涼遭遇。

祥林嫂的孩子阿毛在一個春天被狼叼走了,經過祥林嫂描述的慘烈的死亡也是極直白的描寫:“他果然躺在草窠裡,肚裡的五髒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着那隻小籃呢……”短短的35個字,讓讀者讀來都感到腸胃痙攣、渾身發抖,何況親曆現場的親生母親祥林嫂!在這裡我又想起魯迅自己說的:“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番對阿毛之死的描寫,真真是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這種悲劇,我想任何人遇見了,這一生都很難走出這心理創傷了。無怪乎祥林嫂後來不斷念叨這件事,從心理學上講,她這是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5

阿毛之死的描寫令人感覺作者心太狠,為什麼把這樣一個乖巧可愛的小男孩寫死掉了,而且還是這樣慘烈的方式。可是,看到後面魯鎮上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态度,才感覺:真正的人間至悲不是祥林嫂失去了兒子阿毛,而是她失去了阿毛、失去了人生希望之後,在魯鎮受到的一系列冷漠對待。剛開始,大家會蜂擁而至特意趕來聽祥林嫂講她的阿毛之死的故事,有些人還會掉幾滴眼淚,“歎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評論着”。再後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再也沒有人願意聽祥林嫂說她的故事了,有的隻是大家對她的戲弄。

和失去阿毛的傷痛比起來,後期被魯鎮的人們拿阿毛之死來戲弄她的傷痛更甚。有些人甚至看到一個小孩子,就故意問祥林嫂:“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麼大了麼?”人可以麻木到這種地步,實在令人感覺可怕,但這卻是真真切切的事實。在這個時候,一直冷靜叙述的魯迅對此進行了評論:“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拒絕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隻值得煩厭和嫌棄;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她但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

魯迅在小說裡的描寫都是很克制的,所有的情緒都需要讀者自己去體味感悟,偶爾加一兩句點睛的評論,事實上,那就是對筆下人物以及類似遭遇人們的悲憫情懷。

二、通過叙事視角的不斷轉變,使悲劇感達到極緻

叙述視角也稱叙述聚焦,是叙述語言中對故事内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叙述的魅力不僅在于講述了什麼事件,還在于是什麼人、從什麼角度觀察和講述這些事件的。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用第三人稱或者第一人稱來寫的,極少數是用第二人稱寫。在傳統的叙事作品中,叙述人稱一般是不變換的。有的理論家相信視角應當始終如一。魯迅是一個有着自覺的注重寫作技巧練習的作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總是會嘗試各種寫法。在《祝福》中,他為了叙述的需要,靈活地将叙述視角進行了轉變,進而使得小說悲劇的色彩更加濃厚。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6

小說第一部分是用的第一人稱“我”來叙述,寫了一個進步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我”來到了闊别多年的魯鎮。居然遇見了多年不見的祥林嫂,而祥林嫂已經成了一個乞丐,并且在祝福前夜死掉了。

第一人稱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時又是故事中一個人物,從故事的參與者角度進行的叙述。用第一人稱叙述,可以使得祥林嫂的悲劇有一種即視感,是“我”親眼見到了祥林嫂,也親耳聽到了她的死亡悲劇。“我”是故事的參與者,而且是整篇小說中唯一一個能夠同情祥林嫂的人,在面對祥林嫂的“靈魂之問”的時候,他不知如何回答,希望能夠幫到她,又怕害了她。這裡通過“我”對祥林嫂的一些體諒,表現出了一絲溫情,但這樣溫情,卻隻能讓讀者感受到,而祥林嫂本身,卻是沒有感知的。這也許就是魯迅說的,給後來人一些希望吧。就如同他在《藥》的結局用了曲筆,在夏瑜的墳上放了一個花環,給予讀者一些希望。

第二部分,故事的主體部分,是“我”回憶起之前所見所聞的有關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稱視角叙述。

第三人稱叙述是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的叙述。一般來說,第三人稱的叙述是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有點類似于“上帝視角”。但魯迅的技巧修煉得十分純熟,他的這部分第三人稱叙述并不是全知全能式叙述,他放棄了第三人稱可以無所不在的自由,實際上退縮到了一個固定的焦點上,而這個固定的焦點就是祥林嫂,寫的都是她的遭遇。但是由于用的是第三人稱,和人物有了一定的距離,更加便于展現祥林嫂的悲劇。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7

其實祥林嫂的悲劇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她用盡全力進行了對命運的抗争,卻總是被命運打敗。

她第一次請衛老婆子來魯鎮找工作,就是一次對命運的抗争。剛開始她還認為新生活開始了,以後可以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了,因此她的工錢一分沒取,都存在東家那裡。可惜剛安定下來沒多久就被婆家抓走了(她攢下的工錢也被婆婆拿走了)。

第二次的抗争是婆家把她賣到賀家坳去,她拼死抵抗,額頭都撞破了,血流如注。但是除了在額角留下一個疤證明曾經抗争過,她還是被命運打敗了。

第三次抗争是在賀老六和阿毛相繼死了,她又流落到魯鎮做幫傭的時候。她希望用捐門檻的方式來洗清自己的罪過。可惜花了錢,捐了門檻,依然沒有得到四嬸的認可,在舉行冬至祭祖的時候,四嬸的一句“你放着罷,祥林嫂!” 令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一樣縮回手去,臉色同時就變得灰黑,什麼也不敢幹了,隻是失神地站着。這件事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擊垮了祥林嫂,她再也沒有抗争的勇氣了。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8

從此祥林嫂從此就再也沒有生氣了,幾乎成了一個木偶人,神不守舍的。後來因為實在幹活不力,便被四叔家趕了出去。

最後一個部分,也是文章的結尾部分,叙事角度又轉變為了第一人稱。在祝福的當日早晨,“我”對于祥林嫂的死也再無感覺,“隻覺得天地聖衆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他已經忘記了慘死的祥林嫂,也已經從那份驚惶和負疚中走出來了。這小說中唯一一個對祥林嫂有着些許同情和關懷的人,一個啟蒙中知識分子,竟也是這樣,凸顯了祥林嫂一生悲劇的徹底性。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9

三、創作意圖:用小說的方式,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上文從叙述風格和叙事視角方面闡述了魯迅的小說《祝福》的悲劇性,那為什麼魯迅要把故事講得這麼悲慘?為什麼他要用這樣用冷峻的筆法将這麼殘忍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呢?這是和他開始寫小說時候的創作意圖分不開的。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10

魯迅一開始并沒有從事文藝創作,而是想要學習西醫的。當初之所以去學醫,是因為父親生病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去世了,後來他在南京的新式學堂看到了西醫,便萌發了要學習西方醫學的想法,并且付諸行動。他的初衷是要學會醫學,然後來療救中國人。“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争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有一次在課堂上發生了“幻燈片事件”,中國人“觀摩”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砍頭,這件事讓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于是便決定棄醫從文。拯救國人的肉體雖然重要,但是拯救國人的靈魂和精神則是更為迫切的事情。他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是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可惜,文藝運動的進行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好事多磨的。盡管如此,魯迅依然在好朋友的支持和鼓勵下,決定繼續用他的力量喚醒在“鐵屋子”中熟睡的人們,希望啟蒙他們,使得越來越多的熟睡者清醒過來,一起來毀壞這“鐵屋子”。在魯迅看來,中國人有着中國人的劣根性,他稱之為“國民性”。那些愚昧的受壓迫者、卑怯的精神勝利者、迂腐的知識分子、麻木冷漠的看客都是需要喚醒和啟蒙的。但是這些人有的沉睡太久,有的睡得太熟,如果簡單用那些不夠深刻、不夠震撼人心甚至不夠悲劇力量的故事去喚醒,是無法喚醒得了的。在選擇什麼文體去做啟蒙的時候,魯迅選擇了小說。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11

他在《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曾說到寫小說的緣由:“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将‘為藝術的藝術’,看作不過是‘消閑’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難能可貴的是,魯迅認為小說不是“閑書”,他把小說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并且努力發展了它。因為一直以來,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十分緩慢,遠不如其他文學體裁。在古代小說甚至被稱為“稗官野史”,上不得台面。可以說,中國現代小說是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的,他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魯迅之所以寫小說是為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他的取材都是病态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祥林嫂則是這些“不幸的人們”中一個重要的代表,她身上背負的深重的悲哀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悲哀,甚至可以說是背負着當時整個民族的悲哀。因此讀者讀起來,感覺又沉重又悲涼。

分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原因(從祝福的叙事風格和叙事視角)12

寫在最後

魯迅的小說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表現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祝福》當中對于這兩點體現得可謂淋漓盡緻。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總是會有很多獨特的題材以及思想發現,并且在表現技巧方面極度成熟。在《祝福》這篇小說中,他更多地是把對祥林嫂的同情和悲憫藏在了讀者的閱讀感受裡,在整個小說中,基本不存在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人,這才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劇。

在一篇文章曾看到過一句話:一個作家如果不為人類的罪行感到震撼與失望,他就成不了有深度的作家;一個作家如果不為了人類的永恒苦難悲憫而憂傷,他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在這兩方面,魯迅都做到了,他當得起偉大的作家這一稱呼。

參考文獻:

1.《魯迅小說集》

2.《文學概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