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縱觀蘇轼身邊的一衆好友,在書法上能與他不分伯仲的是黃庭堅,在繪畫上能與他一較高下的是文與可,在詩詞上能與他相提并論的是秦觀,而在智慧和幽默上能與他相互匹敵的,卻唯有一代名僧佛印。
蘇轼才高,佛印亦然,蘇轼愛開玩笑,佛印亦然,所以二者的友情碰撞,必然擦出火花,誕生趣事。
	
求人不如求己:
一次,蘇轼與佛印同遊寺廟,蘇轼見大殿之内的觀音菩薩塑像手持念珠,心中覺得非常不合理,質疑道:“觀音菩薩為什麼要數念珠呢?”
佛印回答:“觀音數念珠,是在拜佛。”
蘇轼又問:“觀音自己本身就是菩薩,拜的又是哪一尊菩薩呢?”
佛印回答:“觀音菩薩。”
蘇轼更納悶了,繼續追問:“觀音菩薩為什麼要拜自己呢?”
佛印回答:“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啊。”
在這個故事中,佛印固然有調侃的意思,但其中邏輯,确實是三界通用的真理。佛印真不愧為一代高僧,其修行之精、道行之深、境界之高,實在令人佩服。
	
一屁過江來:
發生在蘇轼與佛印之間的有趣故事很多,其中筆者最鐘愛的一則發生在蘇轼被貶黃州期間,當時,佛印住在廬山歸宗寺,中間雖有長江相隔,但二者卻往來不斷,經常在一起談詩論道。
一日,蘇轼寫了一首贊佛詩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此詩的點睛之筆是第三句,其中,“八風”是佛家用語,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共八件事。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便是寵辱不驚,悲喜不動于心。蘇轼的“八風吹不動”,看似是在贊佛,實際上卻是在說自己修行高、道行深,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對于這首小詩,蘇轼非常滿意,忍不住要在好友佛印面前嘚瑟一下,于是将詩句謄抄在詩箋上,封好信封,派小童乘船渡江送給佛印品鑒。
小童剛走,蘇轼就已經坐不住了,心急如焚地等着看佛印怎麼誇他。他料定,如此佳作,必然令佛印拍案叫絕,欽佩自己的才華和才思。
	
終于,小童回來了。蘇轼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卻見詩箋上赫然寫着佛印僅有的兩字評語——放屁!
蘇轼本來信心滿滿,卻被佛印如此打擊,他實在氣不過,他當即火冒三丈,二話不說,轉身就親自渡江找佛印理論去。
蘇轼帶着一肚子的怒火第一時間趕到了廬山,直奔歸宗寺而去,卻見門上貼着一張字條,他湊近一看,上面寫的是: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原來,佛印料定蘇轼修行不夠,根本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故意出言激怒,等着看他原形畢露。
蘇轼自诩為“八風吹不動”,實際上呢,佛印隻是寫了“放屁”二字,他就立馬暴跳如雷,所謂的修行,不過流于形式,學問再大、才華再高,終究是境界不夠。
經此一事,蘇轼對佛法乃至于人生的領悟都更上一層樓,未曾想,佛印的一句“放屁”,竟成了他頓悟的轉折點。
	
東坡吃草:
佛印不僅自己學問大、道行深,就連他身邊的小沙彌,在長期耳濡目染中都變得才智超群。
一日,蘇轼來寺裡找佛印下棋,不料佛印不在,出門迎客的是一個小沙彌。蘇轼向來愛開玩笑,便随口調侃道:“秃驢何在?”意思就是:“佛印和尚哪裡去了?”
	
小沙彌見有人對師父如此無禮,心中憤懑不已,于是開口回答道:“東坡吃草!”
這句話表面是在回答蘇轼的提問,你問我驢哪裡去了,我告訴你在東邊的坡地上吃草,合情合理。但衆所周知,“東坡”是蘇轼的号,小沙彌一語雙關,實際上是把“驢”的稱号又還給了蘇轼。
蘇轼自然聽出了小沙彌的言外之意,但小孩子嘛,又不好和他一般見識失了體面,所以隻能吃下這個啞巴虧。
	
筆者雲:
拼智慧玩幽默,蘇轼打遍天下無敵手,卻唯獨不是佛印的對手。究其原因,還是源于佛印是修行之人,對事對理,領悟都要更深一層。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