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微博,一度,很多人認為它不行了,要完蛋了,而我當時倒不覺得微博要完,但是也感覺發展瓶頸突破很難啊。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打臉啊,此後是微博業績一飛沖天,成為近一輪中概股舵手級股票,曹會計也跟記者們談笑風生,當年如何艱難,又是如何走出困境。
投資不是較勁,不是争面子,要善于自我打臉,何況,當時看衰微博可謂潮流,所以,這個臉打的不孤獨。今天想想,當時很多邏輯就可笑了,比如把當時崛起速度勢如破竹的微信與微博相比,這不關公戰秦瓊嗎?完全兩種産品形态。而那個時候,微博似乎又有些迷茫,各種方向嘗試,有個版本讓我記憶深刻,将不起眼的私信功能突出,似乎想往微信這樣的模式靠。和很多迷茫期的公司一樣,一個公司得認那詭異的“基因”這個東東,新浪的龍興之地是門戶,是媒體,我還記得我剛接觸網絡的時候,用電話線接入(暴露年齡不客氣啊),在新浪上激動的了解國内國際大事的日子。
所以,微博終于還是回到了正軌,微博沒法變成微信,試圖變成微信才是找死,因為市場隻需要一個微信,但是同時需要一個微博。微信可以加強個人交流,可以建群,可以發朋友圈,但是,始終無法達到微博那種實時性的,圍繞一個主題,天涯海北一起交流的“廣場”的感覺。所以,一場球賽,你可以在新浪體育不斷實時轉發的動态下面,一起探讨一起撕,這種實時快速交流的快感是微信無法取代的,你在微信朋友圈不停刷屏看球感受試試,等着被更多人加入“不看他的朋友圈”吧。
産品氣質找對了,定位靠譜了,商業模式自然就摸透了,與商業化上謹慎無比的微信相比,微博有種敢想敢幹的氣魄。所以,微博的産品演進過程經常大刀闊斧,多路出擊,同時被不斷吐槽,但是這種風格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界“先做到再做好”的風格,特别在自媒體平台商業化上,可謂以犀利的風格走出了非常成功的路子。于是,微博開始不斷拿出靓麗财報,股價也扶搖直上。在本次财報發布前,過去一年,新浪股價近乎翻番,這可比大家津津樂道本已漲幅驚人的阿裡、騰訊還兇猛啊。
當然,業績高增長,股價不斷攀升過程中,投資者也是糾結的,總擔心增長和股價到頭,這也讓微博近期的财報很受關注,也很關鍵。還好,最新發布的2017年2季度财報,微博還是交出了不錯的答卷,主要數據都超出預期,速覽下主要數據:
淨營收2.53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2%,超過公司2.40億美元至2.50億美元的預期。
廣告和營銷營收2.18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2%。 其他營收35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
歸屬于微博的淨利潤735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4%,合每股攤薄淨收益33美分,上年同期為12美分。
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于微博的淨利潤為867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4%,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每股攤薄淨盈利為38美分,上年同期為16美分。
調整後EBITDA(扣除利息、稅金、折舊及攤銷前之利潤)為1.031億美元,同比增長166%,相對淨營收的利潤率為41%,上年同期為26%。
2017年6月的月活躍用戶數(MAUs)為3.61億,較上年同期增長28%,其中92%為移動端用戶。2017年6月的日均活躍用戶數(DAUs)為1.59億,較上年同期增長26%。
從同比來看,大都有大幅上漲,特别核心的營收數據上,超出2.5億美元的預期。事實上,梳理微博再次崛起的脈絡,核心就是微博知道怎麼賺錢了。從微博早期披露的數據看,強調的往往是用戶增長,用戶活躍,但是,特别微博作為一個很中國的應用,用戶增長總有瓶頸,所以,營收才是關鍵,這是一個橫向縱向都大有空間可挖的維度,也是企業發展之本。顯然,微博營收的核心還是廣告,聽上去不夠高大上,但是谷歌、Facebook被渲染的那麼高科技,賺錢也是靠廣告啊。所以,微博找對了符合其媒體屬性的産品路徑,也就可以充分調動其資源的效率,鞏固并不斷挖掘流量優勢,在此基礎上,營收自然更有長期增長的空間。
從數據看,微博特别強調了其在中小企業廣告收入的增長,2.051億美元的營收構成了總營收的主要部分,同比增長不但高達85%,比上一季度的1.615億美元相比,也漲幅可觀。當然,對于這個環節,微博廣告的轉化率,有争議,整體看就是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方面微博如果加大投入,特别加強對大數據的挖掘,相信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效率上,還是值得期待的。
中國互聯網界這幾年生出了些莫名其妙的精英意識,在這種思路下,微博顯得似乎不如騰訊、網易的産品“優雅”,但是卻很接地氣的快速叠代,迎合用戶需求。微博提供的是一種更公開,廣闊的公共空間,特别對于需要進行公衆傳播的人或者機構,你可以在微信維系你的私人網絡,但是也需要微博去拓展你的公共空間。而對于網民來說,當手機響起一條涉及公衆人物或機構的新聞的時候,相當多的用戶,所做的第二個步驟,就是去微博直接找到涉及的對象賬号,無論挺還是罵,這裡都是用戶永遠需要的表達空間。
比如《戰狼2》那麼火,我又沒吳京微信号,但是,去微博表達一下支持總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就是以這樣的心理,一起在微博構成一種所謂“想象的共同體”,是的,這是真剛需,這是真流量,這真能賺錢。而盡管很多垂直型的應用,理論上都可能切走微博的流量,但是用戶卻又需要一個整合性的,廣場性的平台,在這方面,我相信微博的優勢還将持續很長時間,與所謂的人際關系這樣的社交網絡相比,這是一種隐性的護城河。
财報發布後,微博的股價在開盤一段時間,來了個過山車,先是暴跌,接着反彈,最終收漲。其實,這體現的是微博股票本身一直以來的特點,那就是高波動性,如果你拉開微博股票走勢的日K,會發現大開大合,暴漲暴跌,并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對于微博這樣一隻體量近200億美元,體量大但是還不是巨大,又保持高增長的公司來說,估值是個充滿争議的事情。另外,正如前面來說,微博到底有“護城河”嗎?這也是個有争議的事情,與蘋果手機這樣看得到的體驗技術優勢、微信這樣的人際關系紐帶相比,微博的形态看起來似乎缺乏技術上的“幹貨”,不夠讓人感覺踏實。但是,也正如前面所說的,人們永遠需要一個廣場式的公共參與空間,而微博正是憑借其媒體傳統和運營優勢,整合了相關資源,打造出了這種空間,單看一個局部,好像就那麼回事兒,但是整合成一個體系,這可也是不容易複制的能力和優勢,而且我認為這種優勢還将維持下去。
作為一個廣場,微博一直在嘗試着在其中單點的進一步突破,比如短視頻。接下來,預計微博還會進行更多類似嘗試,這是對微博管理層戰略決策的考驗,資源是有限的,機會成本總是存在的,對于微博這樣的産品,長期發展中,這種決策确實很關鍵。而從财務角度,我倒是對曹會計不擔心,特别其中小企業廣告上,增長空間還很大,接下來,确實需要進一步提升效率和精準度,打消一些害怕微博作為廣場,用戶“過雜”的疑慮,這方面如有不斷提升,從财務和資本杠杆角度來看,都将是對股價的有力促進。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中概股今年以來漲勢迅猛,已經積累了不少浮盈豐厚的“獲利盤”,目前正處于一種資金推動的“欲罷不能”的敏感階段,退,舍不得怕踏空,進,不踏實怕調整。加之,美國市場中概股向來有高波動的特點,随着傳統美股調整高發秋季的到來,如果有些事件驅動,很可能給特别已經獲利的投資者鎖定收益的“理由”,對此,中概股的投資者有理由對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充滿信心,但是在短期投資上還需謹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