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範仲淹被稱為北宋第一人

為什麼範仲淹被稱為北宋第一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0:35:04

【光明書話】

作者:闫建飛(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

李勇先、劉琳、王蓉貴點校的《範仲淹全集》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全集荟萃群英,包括《範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議》二卷、《尺牍》三卷、《補編》一卷、《續補》二卷,以及附錄十五種:《傳記》《年譜》《範仲淹著作曆代序跋》《曆代制敕公文》《曆代祠廟記》《曆代義莊義田記》《曆代學記書院記》《曆代亭堂泉記》《曆代祭祝贊文》《曆代評論》《紀事》《作品本事》《遺迹彙錄》《範仲淹著作曆代叙錄》《主要參考書目》。

全集所用底本有兩個,《文集》二十卷所用為中華書局1984年影印北宋刻本,宋刻本是目前傳世最好的版本;《别集》至《補編》所用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範式歲寒堂刻《範文正公忠宣公全集》,該本在元明刊本基礎上有校勘增補,是收錄範仲淹作品及相關文字最全的版本;《續補》和附錄則是在康熙本基礎上,網絡群書重編而成。此外,點校者還在每首詩文後注明該詩文在其他文獻所見之卷次,便于讀者查閱互校。可以看出,該書不僅彙集了範仲淹的所有著述,還搜羅了大量與範仲淹相關的研究資料,是學習和研究範仲淹必不可缺的書籍。研讀該書,不僅能使我們對範仲淹及其影響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有助于認識他所生活的北宋時代。

為什麼範仲淹被稱為北宋第一人(範仲淹與北宋時代)1

《範仲淹全集》範仲淹撰李勇先劉琳王蓉貴點校中華書局

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範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逝世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正是北宋的前中期。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主要政治活動集中在宋仁宗朝。

仁宗之治,向來為後人稱道,但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内憂外患的時代。宋朝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穩定至上,是朝廷長期追求的政治目标,因此,“因循”“不生事”便成了朝堂的長期指導思想。至仁宗朝,宋立國已有七八十載,長期因循之下,積弊頗深。宋夏戰争的爆發,更是給宋廷帶來了沉重的軍事和财政壓力,其形勢正如範仲淹《答手诏條陳十事疏》所言:“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紀綱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正是在這種内憂外患的情況下,宋仁宗起用了範仲淹、富弼、韓琦等主持新政。

仁宗将新政大任托付給範仲淹,與他的政治操守、政治聲譽和行政能力密切相關。

範仲淹早年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宋史·範仲淹傳》),他在《靈烏賦》中發出了“甯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時代強音,影響了整整宋一代的士大夫。劉太後垂簾聽政期間,他敢于進谏,請劉太後還政仁宗;劉太後去世後,又向仁宗進谏保全劉太後身後清名。仁宗郭皇後被廢時,他率領台谏官集體進谏;後來又上《百官圖》,指責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他明白犯顔直谏會影響他的政治前途,但他堅信“理或當言,死無所避”(《睦州謝上表》)。由于犯顔直谏,範仲淹屢次被貶,但每次貶谪都增加了他在士林中的聲望,同僚稱其三次貶谪之行:“此行極光”“此行愈光”“此行尤光”(文瑩《續湘山野錄》)。

範仲淹從任職州縣時期,就表現出很強的行政能力。天聖三年(1025),他主持修建通、泰、楚三州的捍海堤,被後人稱為“範公堤”。康定元年(1040),範仲淹調任陝西,面對西夏攻勢,提出了設置緣邊弓箭手和堡寨結合、淺攻蠶食的策略,并實行将兵法,逐漸扭轉對夏戰争的不利局面。皇祐二年(1050),範仲淹知杭州,杭州遭遇大饑荒,範仲淹提倡以工代赈,并提高糧價,利用價值規律吸引外地糧食流入杭州,使杭州百姓平穩度過荒年,是中國救荒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都表明範仲淹是一位兼具文武才幹的政治家。

範仲淹一直以天下為己任,對政治改革早有規劃。天聖三年(1025),他在給劉太後、仁宗皇帝的《上時務疏》中就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計劃;天聖五年(1027)給宰相、執政的《上執政書》中,對改革方案作了進一步擴充和發展,形成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思想,成為慶曆新政的藍圖。正因為如此,當宋夏和議後,宋仁宗面對内憂外患的局面,力圖改革時,範仲淹就成為最合适的人選。

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後來改參知政事,與韓琦、富弼、杜衍等主持新政。他在《答手诏條陳十事疏》裡提出了慶曆新政的十條改革主張:明黜置、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前五條均與吏治相關,第六、七條是為了富國強兵,第八條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最後兩條是強調重視法令,不能朝令夕改。可見,整頓吏治是變法核心,這與當時的冗官困境密切相關。但由于改革步驟太快,觸犯了官僚集團利益,主持新政的範仲淹、韓琦等人又未講求改革策略,有結黨嫌疑,觸犯了皇帝制度下的朋黨底線。改革僅僅持續一年多,就随着主政者相繼罷政出外而失敗,改革措施紛紛被廢。此後宋仁宗朝政治趨于沉寂,但改革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存在,思想界也在不斷發酵、孕育着更宏大的政治理想,這就是後來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導下的熙豐新政。

為什麼範仲淹被稱為北宋第一人(範仲淹與北宋時代)2

千裡江山圖(局部)北宋王希孟繪

以天下為己任,國之共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是宋代士大夫的傑出代表,但他并不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以天下為己任這種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主體意識,是當時文人的共同特征。如蘇轼十歲時(1047年),就“奮厲有當世志”(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曾鞏“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林希《曾鞏墓志》),以天下為己任是他們共同的精神面貌。

不獨文人,當時的官僚系統也認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熙甯四年(1071),樞密使文彥博在與宋神宗的争論中指出,宋代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21),神宗并無異議。自宋神宗以降,宋代國家大政方針都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同商定的。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文化雖然一直占主導地位,但儒家的傳承者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在政治活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是到了11世紀前後的北宋時代,即範仲淹的時代,才成為現實。

以範仲淹為代表的宋代新型知識分子,與六朝隋唐士人有明顯區别。此前的士人或精于經學,或善于文章,或老于政事,但兼具各種才能的綜合型士大夫比較少見。宋代則不同,範仲淹“為學精勤,屬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聲”(《範文正公年譜》),是宋代較早兼具儒學、文章、吏幹、德行的綜合性人才。同時代的歐陽修,經學方面是宋學疑古派的代表;文章方面,長期執文壇牛耳;節義方面,是振起宋代風氣的關鍵人物;又精于吏幹,長期任職中央地方,出任參知政事。王安石更是如此,其政治才能、文學素養自不待言;經學方面,以《三經新義》為代表的王氏新學是北宋中後期的主流學術流派,長期占據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範仲淹生前身後,赢得了士大夫的一緻推崇。王安石譽其為“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祭範颍州文》),司馬光稱其“前不愧于古人,後可師于來哲”(《代韓魏公祭範希文》),朱熹稱其為“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範文正公褒賢集》卷五)。範仲淹給當時和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他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兼濟天下的愛國憂民精神;“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風化”,是其對古文運動的重要貢獻;慶曆新政中令州縣立學校,奠定了我國此後近千年的地方教育體系基礎。今天我們研究範仲淹及其時代,學習他的精神,應從認真研讀這部《範仲淹全集》開始。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30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