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盛唐詩人,以邊塞詩著稱,擅寫七絕,被譽為“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邊塞詩中有不少經久傳誦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氣勢雄壯,慷慨激昂,充滿了濃烈的愛國情與豪邁的英雄氣,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而在他的邊塞詩中,也有很柔情的部分,關注邊地将士的日常生活與内心情感。在《從軍行七首(其二)》中,很能體現這一點。尤其詩的尾句,柔情似水,非常漂亮,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在詩詞大會中董卿曾說過一句話,她說,遊子不管身在何方,始終望向的是家的方向。悠悠鄉愁是綿遠的情懷,思鄉是詩詞裡談論不盡的話題。這思鄉之情,是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王維的“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王昌齡筆下征夫的所思所想:“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一輪秋月,這不絕的邊音,便勾連起身之所在、無止無休的思鄉情。
《從軍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從一片樂聲舞聲中寫起,一上來就是琵琶與歌舞,似乎呈現出一片歡聲笑語的軍中情景。在這樣的歌舞之中,人們會想到什麼呢?下句便轉到思鄉情:這樂曲無論翻出怎樣的新曲調,更換如何的新面貌,可其中暗含着的,依然是聽着那《關山月》,便生出的舊别情而已。
征人,闊别家鄉,遠離家人,到遙遠的邊地,離别的确是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且普普通通又煎熬無比的一種情感。别情凄苦,輾轉反側,又夾雜着思念、期待、憂慮……都在一句“總是”中被含括進來。
琵琶聲聲
這幽咽婉轉的琵琶聲勾起了那無盡的邊愁,聲聲回蕩起的,都是那思鄉的韻律。氣氛似乎就在這氛圍下沉浸下來了,但詩人末句宕開一筆,辟出明月朗照,秋月高舉,長城蒼莽的寥廓境界。
第三句寫情,最後一句寫景收束,以景結情,将不可斷絕的情收束在這無邊的月色之中。“高高秋月照長城”,邊地遼遠,秋月高遠,這皎潔月光能照到的地方,便都是思念的地方吧。
長月無聲,琵琶有聲,邊音不盡,月華流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