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A)、K2(A)是成都兩條在“天上跑”的忙到飛起的公交線路。特别是在早晚高峰,上班族們選擇乘坐二環快速公交到達成都的東南西北。方便、快捷的K1(A)、K2(A)已經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
在二環高架路建成通車前K1(A)、K2(A)的前世:51路、52路承擔着沿二環路運送乘客的任務(在二環高架路建成前,52路和51路分别沿二環路順、逆時針行駛,組成了二環路順、逆時針循環線,所以被稱為K1、K2的前身)。
52路——
1994年8月,成都公交52路正式開行。
起訖點:火車北站---紅牌樓
由于年代“久遠”,特地通過“老公交”的口述,為大家還原從前的52路。
嚴成義
1986年參加工作的嚴成義在駕駛員崗位一幹就30多年,現在是社區巴士1021的駕駛員。
他回憶說,自己是1995年被分到52路開車的,當時的52路有很多個第一。
第一條星級服務明星線路、第一批開中巴車的線路、第一條綠色線路、服務質量和營運收入排名第一、08年抗震救災沖在第一……說到這些,嚴師傅眼裡滿滿都是自豪。
嚴師傅看到一些52路的老照片後,眼前一亮,馬上拿起照片一張張地看了起來。
嚴成義看着那張“405車隊52路星級服務明星授牌儀式”的照片自豪地說:“那個時候隻有我們線路是穿西服打領帶的,洋氣得很!”
“诶?這不是我嗎?”嚴師傅驚喜地發現,這些老照片裡居然有他本人。
“那個時候52路要開行綠色文明營運線,大家在車上讨論如何提升工作質量,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工作任務。”嚴師傅指着這張老照片說。
左二 嚴成義
嚴成義指着下圖中花白頭發的老人說,這個是當時社區居民和線路上聯建的線路乘客監督員,監督員協助車隊做好乘客疏導工作及監督駕駛員工作等。
看着這一張張老照片,嚴師傅回憶如泉湧,他說,關于52路,印象最深刻的還是2008年5.12抗震救災的經曆。
“那時候我們可是第一批奔赴抗震救災前線的駕駛員。”說起2008年5.12抗震救災,嚴成義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動。
“得知災情嚴重後,當天晚上52路的夥計們自發在火車北站集結,連夜出發趕往現場,大家分批在紅白鎮、都江堰等多地開展救援,搬運物資、搶救傷員,困了就在車上眯一眯,累了大家就靠在一起歇一歇,那個時候的52路人就是一股繩,一條心。”
嚴成義說,自己現在在客流相對較少的社區巴士線路工作,工作相對輕松一些,但還是會經常想起自己在52路的那些日子,還有曾經屬于它的輝煌。
當時52路的乘務員鄭宇,現成都公交集團保修公司救急中心幹事。
1999年,52路終點站延長至了普爾瑪斯特,鄭宇也被分到了當時的成都公交五公司501車隊52路實習乘務員。
他說,當時的52路是成都首條綠色環保線路,新嶄嶄的紅色CNG車,整齊的服裝,讓被分到其他線路的小夥伴羨慕不已。
“當時帶我的師傅姓鄭,和我一個姓。第一天上車就被他極具穿透力的嗓門給震撼到了,‘紅牌樓紅牌樓,沙灣黃鶴樓,西南交大營門口’,這是幹嘛?公交車還要喊客?”
鄭宇說,當時的52路就是這麼特殊。
原52路調度室
“那時候52路的線路是從火車北站始發沿二環路行駛到紅牌樓調頭返程的,全程有11公裡左右,站點有13個。在這短短的11公裡路段上,民營的中巴車數量可以達到四、五十台。”
在52路往返的26個站點,民營的中巴車的身影随處可見,這就是鄭師傅為什麼要提高嗓門喊客的原因了。
其實,不光是鄭師傅要喊客,據了解,當時整條線路的乘務員都有喊客的情況。
“因為當時的二環路周邊感覺還是挺偏僻的,路上車也不多是很多,趕車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蓉務工的農民工,要是不喊上兩嗓子,真還有好多人不知道可以趕這趟車。”
52路乘務員
随着城市的發展,二環路周邊的人和車越來越多,施工建設的地方也越來越多,52路的客流量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的增長。
直到2001年,成都的民營中巴車陸續退出公交運營,52路的運營秩序才逐漸得到規範。
52路曾獲“成都市綠色文明營運線”榮譽
2007年2月1日,52路調整為火車北站至火車北站外循環線。
2013年5月,因二環BRT開通,52路停止了運行。
51 路——
1994年9月8日,成都公交汽車51路正式開行,這是繼2路、52路兩條在二環路上已營運的公交汽車後新辟的第三條線路。
1994年,成都晚報刊登51路開線信息
最初的51路是由雙林路經萬年場、牛市口、龍舟路口、人民南路立交橋、高新區到達紅牌樓、線路全長11.75公裡,早晨7點出車,晚上7點收車。
它的開行,使成都公交線路在二環路上全線貫通,為廣大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實惠、綠色、安全的出行新體驗,得到了市民的一緻好評。
1994年,成都工人報刊登51路開線信息
後來,51路線路經優化調整,起訖點調整為小龍橋路北口—雙楠小區,調整後的51路從小龍橋路北口發出,途徑雙橋子、牛市口、人民南路立交橋、紅牌樓到達雙楠小區。早晨6點出車,晚上9點半收車。
2007年2月16日,51路迎來重大線路調整(調整為成仁公交站—成仁公交站的循環線路)。
調整後的51路,順時針繞二環行駛,由成仁公交站發出,經二環路科華路口、紅牌樓、武侯大道口 、營門口、火車北站、高筍塘、萬年場行駛回成仁公交站,早晨6點出車,晚上23點收車。
該項優化調整線路舉措,增加了站點設置,引導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出行。
51路也是首批使用18米鉸接式公交車的公交線路。
2011年,首批100輛18米鉸接式公交車為27路、34路、51路、52路、81路等月客流量在150萬人次的線路增加運力。
在51路上工作了10餘年的齊燕,現在正好在二環BRT擔任駕駛員,她對二環公交的變化感觸頗深。
“大概是跟二環的緣分很深,我是九幾年的樣子在跑51路,那時候周邊房子都矮矮舊舊的,路過沙河的時候,水溝溝又髒又臭也很不安全,那時候的火車北站、紅牌樓也是出了名的堵車……”
齊燕說,當時很多乘客都是前往火車北站坐車的,一個大背包加三個大口袋,是乘客的标配,“有時候車廂裡面因為行李太多,就顯得很擁擠。”
還有一件事,令人“大開眼界”。
齊燕說:“我印象最深就是以前過永豐立交橋了,那個時候車子動力不行,每次拉了滿滿一車人到永豐立交,就要請車上所有乘客下車,步行一段路,等車子過了橋再回到車廂裡面,繼續開……”
“到後面我們用上了雙層公交車,雖然在上面風景好了,但是也多了一份擔心,害怕乘客被路邊樹枝打到或者因為車輛搖晃引起客傷。”
說起51路以前的種種,齊燕開始滔滔不絕起來。
“最辛苦的時候大概就是在修建二環高架橋的時候了,以前51路跑一趟大概一個半小時,修二環的時候我每趟都在2-3小時左右,真是很不容易的日子。”
令原51路的夥計們印象深刻的,還有5.12抗震救災的那些日子。
2008年,5月12日下午,當特大地震災害突然襲來時, 成都公交集團東星巴士有限公司義不容辭地緊急調派車輛和駕駛員,投入了這場時間與災難的競賽之中。
“那天接到公司通知,說需要夥計去支援地震災區,大家都搶着要去。”原51路的夥計說。
和52路一樣,51路的夥計們在地震來臨時沖鋒在前,充分體現了公交人臨危不懼、勇于奉獻的職業風範和精神風貌。
2013年5月31日, 因BRT開行,51路停運,結束了它近二十年的運營使命,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
51路、52路的停運是因為後繼有K1(A)、K2(A)這樣更方便、更快捷的線路取而代之,這是發展、是創新,也是成都公交線網優化的結果。
K1(A)、K2(A)作為成都最“繁忙”的公交線路之一,每日合計發班約1400班,高峰最快發車頻率僅30秒,自2013年開線至今,K1(A)、K2(A)已累計服務超5億人次,截至目前,K1(A)、K2(A)單日最高人次為35.2萬人,單月最高人次為938.2萬人。
不僅如此,成都公交集團還在2018年開通了K3、K11兩條快速公交線路,方便了新都、金沙片區居民到達火車北站及高新區。
(四川省交通宣傳中心 來源:成都公交集團)Z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