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鄭宏(右)正在為患者義診。
圖為段智寰(左)正在為患者檢查眼睛。
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是歐美同學會下屬的一個專業分會,2014年10月19日在京成立,由來自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等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為主的留學美、法、德、英、俄等數十個國家的醫學界歸國學者發起。
今年是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成立5周年。一代又一代醫學界的歸國留學人員,為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複興貢獻力量,為人民健康做出了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海歸醫務工作者,聽他們談留學初心和報國使命。
“吃水不忘挖井人”
“小志是做一名醫術高超的好醫生,中志是培養更多的醫療人才,上志是成為治國安邦的國家棟梁,這就是我留學報國的初心。”海歸醫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鄭宏真誠地說。
鄭宏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高安師範學校的一名教師,母親則是一名醫生,也是當地第一個學成回鄉的女大學生。“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當無數次看到母親救治的病人及家屬向她投來的感激目光,我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他說。
1996年,鄭宏前往法國Parly-II心血管病醫院介入中心做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1997年7月1日成為他終生難忘的日子。“那天是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我獨自一人在租的房子裡炒了幾個菜,把從北京帶的二鍋頭拿了出來,在凡爾賽看香港回歸的電視轉播,喝着二鍋頭,眼淚情不自禁地直往下流。”鄭宏動情地回憶道。
那天晚上,鄭宏給江西醫學院的臨床老師吳印生教授寫了一封長信,袒露了自己的志願與心扉,把心底的3個志向告訴了老師。“此後不久,我又把自己在國外學習的心得體會和對國内醫院發展的想法,向我所在的阜外醫院領導寫了一篇長篇報告,闡述了對醫院發展的看法與建議,提出建立‘阜醫集團’的戰略構想并制作了一份‘阜外醫院發展規劃圖’供院領導參考。”
“我把青春獻給事業”
段智寰是雲南昆明眼科醫院院長、歐美同學會雲南留學人員代表,曾以國家公派留學生身份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了眼科學和臨床心理學的雙博士學位深造。“我感恩這個時代,更感謝祖國,讓我有機會留學深造。同時我對自己畢業後選擇歸國創業備感自豪。”她動情地說。
2004年作為雲南省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回國的段智寰,利用自身優勢成功引進外資,創建了雲南省首家對标國際标準的民營眼科醫院。昆明眼科醫院擁有先進的眼科理念、眼科技術和眼科設備,1萬多平方米的診療面積、投資規模達3000多萬美元。
“每當患者從我身旁微笑着走出醫院,我都感到非常自豪。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那麼多的患者免受痛苦,重獲光明。從醫多年,這份職業帶給我的神聖與敬畏感從未消失。”段智寰說。
談起創業之路,段智寰十分感慨,“這條路上的酸甜苦辣我都經曆過,一步一步蓋起醫院、培養專業人才……我把青春都獻給了這份事業。”
“不辜負生我養我的土地”
作為一名海歸醫生,鄭宏一直希望能夠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這一世界性難題,實現“人人病有所醫”的目标。“作為醫者,窮盡我這一生,頂多能救治萬餘名患者。”鄭宏說,他希望能夠創新出一種更高效的醫療模式,讓無數患者的看病就醫不再困難。
鄭宏表示,伍連德、褚福堂、林巧稚、吳階平、吳英凱等醫學海歸前輩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年輕海歸學習的榜樣,而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更是一代代海歸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要不辜負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不辜負我最親愛的祖國母親。”
回國創業10多年來,段智寰和她的團隊用實際行動救助眼疾患者、守護人民健康。“我和我的團隊十分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衆。我們與多省市婦聯、僑聯及相關慈善機構開展合作,先後免費為3萬多名貧困白内障患者實施複明手術,資助免除貧困人群的手術費。醫院建院至今,我們已堅持為社區居民免費檢查眼睛近20萬餘人次。”段智寰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