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曉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覺 曉,
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 雨 聲,
花 落 知 多 少。
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
聞,聽到;啼,鳴叫。
夜來:夜裡。
譯文: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