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文物局、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聯合舉辦的“居園理政古苑囿 風生水起新國門”第五屆北京南海子文化雲論壇暨頤和園研究院第三屆學術研讨會在頤和園開幕。
論壇走進“三山五園”之頤和園,邀請到多位文化、曆史、建築、園林生态等領域的嘉賓和專家學者向廣大觀衆講述北京皇家苑囿的曆史文化,解析區域文化建設思路框架。
大興區委書記王有國、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勁林以視頻方式進行“雲緻辭”。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系統闡釋南海子文化内涵,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注入大興力量。
溯·居園理政。南海子、頤和園分别是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園理政中心。北京地處漁獵文明、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彙地帶,遼代以來多民族文化再次相互碰撞、融合,對南海子、頤和園的營建産生了重要影響。
論壇邀請到頤和園黨委副書記秦雷、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文鵬等通過訪談為大家講述清朝居園理政模式由京南向西北轉移的曆史。
南海子和頤和園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休戚與共的見證。南海子是少數民族首領向中央集權統治者多次朝觐的場所,還是清朝皇帝處理少數民族政務的特殊場所。清代的頤和園承擔着政治、軍事、民族、外交等多元曆史功能。
品·營造之道。依托山水交融的地理環境,清代營建了衆多人工山水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的皇家園林,頤和園與南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論壇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鄧輝、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書記高大偉、頤和園園林科技科科長趙曉燕、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龍從園林生态、匠人精神方面探讨南海子、頤和園及大興國際機場所蘊含的營造之道。
曆史上南海子規模龐大,建築布局疏朗有緻,濕地生态功能突出,是維系北京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頤和園作為北京城的水利樞紐,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與城市營建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風生水起。按照北京市“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大興區以首善标準不斷夯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效,樹立“新大興新國門”的嶄新形象。
論壇上,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以視頻方式發表講話,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軸線申遺保護、博物館之城建設等方面作了詳細闡述。陳名傑表示,大興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區大有文章可作,在博物館之城建設上也要發揮空間優勢,努力成為一個文化創新高地和活力聚集地。
大興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仲偉功詳細介紹了大興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思路框架。仲偉功表示,大興區依托北京南中軸延長線的空間優勢,研究推進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一軸兩帶三區”總體思路框架。未來将連點成線、織線成面,把各類文化資源歸納好、發展好,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大興力量。
結·研究碩果。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文鵬在論壇上發布了《南海子曆史檔案整理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通過收集整理内閣全宗題本、軍機處全宗滿漢文檔案和宮中檔朱批奏折、内務府奏銷檔、内務府全宗等相關曆史檔案中關于南海子研究的内容,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面的史料價值。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龍在論壇上發布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編纂形成《㶟水湯湯,鳳河泱泱——圖像南海子》,以圖像形式展示南海子曆史風貌與功能,講述南海子的曆史文化故事,推動南海子文化傳播與發展。另外一項是,發布《南海子營房圖檔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考證了國家圖書館藏45件南海子營房樣式雷圖檔的繪制時間、組群布局及單體設計特征,厘清了晚清駐紮在南苑神機營的軍種變革,為後續營房的虛拟複原與展示奠定了堅實基礎。(韓曉月)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