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法治道路的要義是什麼

法治道路的要義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21:19:53

法治道路的要義是什麼(做法治道路上的)1

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

——記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河南省新鄉市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張世光

法治道路的要義是什麼(做法治道路上的)2

在一起行政争議案件公開聽證會上,張世光針對當事人邊界糾紛現場進行質證說明。

堅守為民初心,辦案求極緻,所辦案件中有6起入選全國檢察機關典型案例,12起案件入選全省檢察機關典型案例;

在司法體制改革的激流中實現自我突破,以雙赢多赢共赢理念為指引,構建并運用“五個公開”行政争議多元化解機制,實質性化解争議,真正實現案結事了政和;

潛心鑽研行政檢察業務,深度剖析典型案例,成為全國行政檢察師資庫成員,為北京、浙江等省級以上培訓班授課26次;

……

這份含金量頗高的成績單,來自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優秀辦案檢察官、河南省新鄉市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張世光。

“人民滿意,方能彰顯職業價值。和那些逆行而上、出生入死的英模相比,我隻是在本職崗位上做了一些自己該做的事情。”榮譽在前,張世光依然和往常一樣平和冷靜,眼神裡透着謙卑和堅定。

“小案”辦出“大境界”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行政檢察案件關系民生,連通民心。

2019年春天,王某夫妻倆愁容滿面地來到新鄉市檢察院申請行政訴訟監督。張世光經過初步了解後得知,13年前王某因11棵樹的所有權問題與李某産生糾紛,後因不滿鄉政府的确權決定,将鄉政府告上法庭。被駁回訴訟請求後,王某向新鄉市檢察院申請行政訴訟監督。但是由于證據不足,該院在審查後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

“張檢察官,我就是争口氣,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一家真的無法接受。”王某眼含淚水說出的這句話讓張世光震動不已,也讓他進一步反思——因為11棵樹積下的十幾年恩怨,僅僅一紙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就能了結嗎?是否還有别的辦法讓王某夫妻倆擺脫訟累?

通過多次走訪調查,張世光發現雖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樹是屬于王某的,但是李某的證據與現實情況也存在一定矛盾,說明鄉政府的确權決定并非完全公正。抓住這一點,張世光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面,多次聯系當地政府釋法說理、剖析利弊,推動當地政府接受調解;另一方面,通過面對面交流、電話、微信等方式,耐心解答王某及其家人的困惑。慢慢地,王某因多年積怨而結下的心結解開了,最終同意與鄉政府和解。看到王某一家因為打官司生活陷入困境,張世光又協助王某申請了司法救助金。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也成為我的辦案初心——每起案件背後是群衆的急難愁盼,也是他們的人生,哪怕再小也要當作‘天大的事’來辦。”回憶起辦案的點點滴滴,張世光堅定地說。

敢啃善啃“硬骨頭”

因為半畝地的事情将當地政府告上法庭,在訴訟道路上奔波了近20年的孟某,直接将一麻袋的材料扛到張世光的辦公室。一番交流後,張世光發現,孟某雖年近70歲,但頭腦清晰,說起案件來頭頭是道。

“咱們最擅長的不就是講法條講道理嗎?”張世光從法院裁判證據采信和法律适用入手,深入分析在案證據,耐心細緻地逐條向孟某解釋,努力把事實辨明、把法律講透,并就一些證據問題和孟某展開辯論。一次次的辯論讓孟某心服口服:“我接受檢察機關的決定,為你們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點贊!”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在部隊曆練過的張世光,帶着軍人與生俱來的責任、勇氣和力量,生出一股逢水架橋、遇山開路的戰力和韌勁。翻開他所辦案件的卷宗,很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劉某因無法辦理畢業證與學校産生糾紛,35年的訴訟和信訪讓其成了上訪“釘子戶”。在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并被駁回起訴後,劉某向新鄉市檢察院申請行政訴訟監督。張世光從學籍管理文件中找到突破口,最終推動雙方順利和解。

法治道路的要義是什麼(做法治道路上的)3

在張世光的努力下,一起因宅基地糾紛引發的行政争議案件當事人與鄉政府簽訂行政和解協議。

趙某與鄰居有宅基地糾紛,因不滿鎮政府處理意見,将其告上法庭。後因為要求賠償拆除圍牆經濟損失和責成行政機關重新确認宅基地邊界的訴求沒有得到法院支持,趙某向新鄉市檢察院申請監督。張世光帶領辦案團隊,反複查閱土地登記資料、走訪鎮政府等有關負責人,查明了案件事實,找到了糾紛根源,讓這位82歲的老人在奔波29年後看到自己建房的磚瓦落地。

……

“把工作當事業、把責任當習慣。啃‘硬骨頭’、解‘死疙瘩’,就是要千方百計降低群衆不該有的訴訟成本,讓群衆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張世光表示。

抓住“牛鼻子”實現新突破

在“四大檢察”中,行政檢察是“短闆”中的“短闆”。如何在行政檢察這個薄弱領域中實現自我突破?

2019年4月,出任第七檢察部主任的張世光抓住“程序空轉”這個“牛鼻子”,把目光放在了行政争議實質性化解上。

正在此時,一起行政争議案件進入張世光的視線。由該案引發的8起訴訟先後經曆法院11次一審、8次二審、2次再審和鄉政府2次調解,持續7年仍未得到徹底解決。時間久遠、案情複雜讓張世光一時找不到突破口。

在一次座談會上,新鄉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陳順芝對張世光說:“咱們不妨試試公開聽證!”張世光聽後立刻着手準備。2019年8月,新鄉市檢察院就這起行政争議案件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高校教授、資深法官、律師、政府機關代表等參加。經過各方釋法說理,當事人與鄉政府代表當場表示同意就該案和解。

張世光由此找到了實質性化解行政争議的切入點,并帶領辦案團隊探索構建出公開聽證、公開宣告、公開審查、公開送達、公開回複“五個公開”行政争議多元化解機制,将行政檢察工作置于社會關注的鏡頭下、人民監督的目光中,先後成功化解127起行政争議,真正做到案結事了政和。

“每次辦完案件我都會細細思索、總結經驗,努力把好的做法變成習慣,把經驗轉化為能力。”張世光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帶頭建立行政檢察大數據智能輔助監督平台,把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非訴執行的全過程納入監督範圍,打破行政執法“數據壁壘”;在省級以上培訓班授課26次,所講課程入選全國行政檢察業務培訓師資課程;作為最高檢講師團成員遠赴西藏開展巡講支教,“吸氧碼字”成了最特别的體驗……多思多想多做多練,成就了張世光不俗的成績單。

“和他在一起,他就會影響你。”在張世光的同事們看來,他就像一縷光,在自己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的同時,也照亮着大家的前行路。(檢察日報 劉立新 李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