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祝福是什麼文?正值農曆正月裡,節日的氣息尚未散去,居家幾日,煩來便翻開了魯迅的作品集,大緻是過了高中以後才開始逐漸地喜歡其作品來早些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文字所表達的含義,隻是字面意思也是讀的晦澀難懂,更有甚于去挖掘更深層的意思,對我來說,走馬觀花便是彼時的任務吧,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魯迅的祝福是什麼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正值農曆正月裡,節日的氣息尚未散去,居家幾日,煩來便翻開了魯迅的作品集,大緻是過了高中以後才開始逐漸地喜歡其作品來。早些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文字所表達的含義,隻是字面意思也是讀的晦澀難懂,更有甚于去挖掘更深層的意思,對我來說,走馬觀花便是彼時的任務吧。
回想起來,《祝福》這篇文章已經讀過很多遍了,印象裡,大約是初中的時候,教材裡還有一個篇幅的文章來特意截取了一部分,有記憶的部分大緻是“祥林嫂”了。原本并不知道這篇文章是描寫她的,隻是讀起來才漸漸轉入回憶,進而饒有興緻地看下去。
魯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是反應當時的時事和社會現象的,也大概就是這個日子裡,人人都得到祝福的時候,再也沒有了祥林嫂這個人了。早些年,社會動蕩不安,處于水深火熱裡的人們為了生存下去,不遺餘力地尋找一絲絲可能的出路與希望。通過現在的一些影像資料,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那個年代的社會狀态。儒家思想向來是中國舊社會的所謂“正統”思想,一切不入流的觀念都被視為異類,談起對底層人民的思想控制最深的,恐怕也即孔孟之道莫屬了。所謂正統思想,造就了階級的差異,與今社會主義形态不同,彼時,封建主義的餘溫尚未褪去,一些地主和小的資産階級掌握了一定的生産生活資源,由此來壓迫和剝削無産階級,社會矛盾由此展開。文中的祥林嫂原本是一個社會底層辛勤勞動的女子,原本可以平凡地依靠自己的雙手過完這一生,但是三段經曆徹底地改變了這一位底層農村婦女的下半生,也造就了這一段典型的舊社會社會矛盾的反映。在第一段經曆的時候,那會兒的祥林嫂的狀态可以從魯迅先生的文字中展現出來: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裡雇着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一段時間大概是祥林嫂在雇主家裡最開心的時候,從她的神态上足以看出,她對當下的生活狀态基本也是适應和滿意了。底層的人似乎特别容易滿足,有田有地,有活幹賺取相應的報酬便可以由此過活了。即便是雇主的封建迷信思想十分嚴格——因為她家裡死了丈夫,被魯鎮的人視為喪門星,即使大概會有一些心理上的不滿便也随意消逝了吧——畢竟還要在這裡生存。從這裡看出當時社會的階級觀念的确已經“深入人心”了吧,畢竟,不承認階級必然是沒辦法生活的,輕則筚路藍縷,重則吃了官司。這一段經曆主要是描述了她是如何進的魯家的門,開始向往了新的生活。但是緊接着迎來的是她的第二段經曆。
從老家來的幾個男人将她綁了回去,說是婆婆招她回去照顧,實則逼她改嫁了,從中又賺取了些許費用。這一段經曆,魯迅先生并沒有作深入的描寫“此後大約十幾天,大家正已漸漸忘卻了先前的事,衛老婆子忽而帶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進來了,說那是詳林嫂的婆婆。那女人雖是山裡人模樣,然而應酬很從容,說話也能幹,寒暄之後,就賠罪,說她特來叫她的兒媳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而家中隻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了。”而後,從衛婆子嘴裡聽到了她改嫁的消息,聽說大概是在婚禮上鬧,憤而不從,但是最後的确是從了。封建舊社會的傳統依舊是那麼令人憎惡,特别是婚姻觀念,魯迅先生筆下取其典型,即使嫁到了婆家,女人們的命依然沒有得到解脫,有的反而是痛苦的開始。舊社會的女性似乎就是照顧家庭,傳宗接代,并無什麼權力可言,可謂是任人擺布了。記得魯迅先生有關于女權問題的一句印象很深的話“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裡,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即便是這樣,他也算的上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鋒了吧,當然,這是後話了。讀到這裡,我略陷入深思,縱觀中華民族的曆史,大概的确每朝每代,負責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大抵都是男兒身,即便是曆朝的掌權者也出了武帝這一位女性,當然後宮亂政諸如此類,便鈴铛别論了。抑或是即使後宮掌了權也并不能用在明面上,即所謂的背地裡的權利吧。
後來,文中介紹自從嫁給了新的男人以後,祥林嫂的生活仿佛又趨于平靜,丈夫認真下力,照顧家庭,在當時的社會也算得上是一個和諧的家庭了。約麼一年後,她的孩子也生下來了,算得上是交了好運。天有不測風雲,終歸不幸還是落在了她的頭上,第三段經曆大概是徹底地摧毀了她内心的防線。孩子對于一個母親來講是是除了生命之外最重要的東西了吧,更有甚者其重要程度超過了生命。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清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我的話句句聽;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掏米,米下了鍋,要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口看,隻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問,果然沒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尋。直到下半天,尋來尋去尋到山坳裡,看見刺柴上桂着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說,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裡,肚裡的五髒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着那隻小籃呢。……”這便是她精神崩潰後時常挂在嘴邊的一段話了,逢人便說以至于村邊的小孩便也耳熟能詳了,似乎她也發現了端倪和鎮上人的嘲諷和不屑,便後來在衆人面前鮮有提起吧。再到後來講到了為祥林嫂捐門檻的時候,也便是對封建迷信的又一段鞭撻,祥林嫂用了一年的工錢,到鎮上買了門檻便也捐了。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是落了地,或許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記得回家後,她的臉色明顯舒暢,眼睛也分外有神,便也十分坦然的去幹活了。“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擡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隻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否則呆坐着,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于常常忘卻了去掏米。這一段文字,也終是對于祥林嫂最後的刻畫了。
再到後來,魯迅先生在文中對于她如何離開魯家,變成一個乞丐的原因,也沒有描述,但是不難看出,即使作者不去深入講解,作為讀者來說,她落得悲慘下場的原因也基本明于紙面上了。捐了門檻,即便是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以為把這輩子的“罪孽”都贖光了,但是回到雇主家終歸還是被愈發的嫌棄了,支持她的最後一點希望似乎此刻也消除殆盡了。人在沒有了任何挂念——家庭、生活之後,抛除了希望以後,生對于他來說也僅僅是苟且,死對于他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了罷。很明顯。祥林嫂選擇了後者,也終歸是解脫了,即便是離開時候大概會有昙花一現,也許看到了阿毛正拉着她的手,輕飄飄地離開了束縛她半輩子的沉重且罪孽的軀殼了罷。
總結全文,作者以祥林嫂的經曆為主線,折射出封建舊社會的突出矛盾以及人們的思想愚昧無知,樸實無華的文字以及不加修飾的語言直擊讀者的内心,仿佛這件事情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這也是後來我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的原因之一。讀完這篇文章後,心情還是不能平靜下來,除了對祥林嫂的一生的憐憫,也激起我對當時社會百态的思考。當然,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當代的生活也的确早已經脫離了溫飽問題,人們的素質水平也确實是提高了很多,縱使階級觀念還是會有——某些地方似乎尤甚,但是也終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了,它大抵會影響你的晉升,抑或是讓你生存壓力大了一點。但是作為個人來講,我們的思想已經不再屈服于它的控制,這便是整個社會的一大進步,縱然,沒有先驅者的赴湯蹈火,沒有犧牲者的摸着石頭過河,也不會将這個結果實現地滿足了大多數人的基本要求。在不觸動一些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使出與回報也大緻實現了一個動态平衡。最後的社會形态也基本會趨向于此,在我印象裡,似乎也不會有大的變動了。
魯鎮的新年如期進行着,每年也都是這樣,并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消失而失了它的節奏,街上的人也如期地口述着他們的祝福,茶餘飯後祥林嫂也似乎成了他們的談資,大抵幾年後也沒人會想起。
思緒被牆外的爆竹聲驚醒,而我也須去祝福了,這一段思緒也的确很快地過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