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在古代是大節日,這一天不僅需要祭祀祭祖,爬山驅邪氣,而且重陽節也一直是遊玩的好時節,比如嶺南的放紙鸢、河南的賞菊、北京的觀紅葉等等。到了現代重陽節還有孝敬老人的說法。那麼在内蒙古重陽節風俗是什麼?重陽節從何時開始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内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内蒙古重陽節風俗是什麼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從何時開始的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飨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重陽節據說在漢高祖劉邦時代興起的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并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
由于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着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于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