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關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有着争議,各說各的對。
國外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本惡論,從人的性心理發展論述了各種欲望。
國内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的人本善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
而現在比較推崇的王明陽的關于人性的定論是“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我認為人性是善是惡沒有确切的定論我更願意相信每個新生兒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善惡之分。可能是因為基因之類的原因,
孩子更容易信任家長,最先往上寫字圖畫的是家長,人性的善惡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
但是除了家長以外的環境占的成分也不小,所處的環境也會影響到人對道德的判斷,從而影響他的人性。
以上隻是我的主觀觀點。同時我不否認任何人的觀點,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世界上有兩個不能直視的東西,
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性。”人性是善是惡無法進行考察,如果進行考察,會對“樣本”造成不小的損害,沒準會将“樣本”帶入原本不屬于他的路。
人性的善惡無法用準确的數值進行表達。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也沒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認為“人性本惡,惡着惡着就善了”,
取決于各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取決于大多數人的看法,對于善惡的界限也隻是人的看法,五個人打一個人那叫欺淩,一百個人打一個人那叫正義。
所以人性本善或者本惡,主觀性太強,我前面的答案也不夠嚴謹,作為參考可能都不夠嚴謹。
從善惡的那角度來說,可以說,人性本無,後天養成,環境限制,客觀評價。但人之初還是有本性的,按照有答主的回答是一種本心,
這個叫做利己,是動物的終極目标,也是生存原則。這個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都是對于周圍人或者物的影響,是一個客觀評價。在利己的時候:
1.如果是傷到旁人就會說你惡2.如果沒有傷到,或者是因為規則所限,抑制了你的行為,那麼沒人管你,說不上善惡。3.等你強迫自己損害自己的一些利益,
獲得更好的社會評價,心理滿足的時候,就會說你善。但這本質還是一種利己,因為人身心一體,不管是精神或者物質上的滿足,都能讓你愉悅。假設我們的慈善捐款,
幫助他人什麼的是一種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是壞的評價,或者 幫助他人後,社會評論以及心理滿足上沒有任何好處的話,那麼就很少有人去做這些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