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皇帝和太後先後在很短的時間内駕崩,這也在短時間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那些侵略過清朝的西方國家,都知道慈禧太後是個什麼樣的人,老太太一生鋪張浪費,就連死,都是極為“體面”的,不過,西方的統治者更加擔心,若是清王朝變天,那麼接下來該如何汲取攫取亞洲的利益。
慈禧令人瞠目結舌的葬禮
慈禧所授意簽訂的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是不用多提,可她在臨終前,依舊找不到拯救自己家族的說法。
以至于,在她臨終的時候,所說的遺言都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
由于一場場侵略戰争,很多外國人對于慈禧太後,還是有所了解的,畢竟,那是這個國家最為核心的人物。
在一些外國人的心裡,慈禧是晚清的神秘人物,因為她一生都生活在紫禁城的高牆大院之中,和外面的民衆壓根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可她掌握着清王朝的全部,隻要是她的命令,在清政府治下,很難有人能夠反抗。
原本,這樣的人,是很難去抛頭露面的,可随着晚清的時局變動,也有一些外國人有幸近距離接觸到這個神秘的老女人。
他們對于慈禧的太後,也比較平淡,因為慈禧太後出賣的是國家利益給西方。
一些外國人描寫過,慈禧太後的個子比較矮小,不過她穿着厚厚的鞋底,身上的民族傳統服飾從雙肩一直延伸到了腳下,這樣的一身打扮,讓她具有了一種非常高大且莊嚴的氣度,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女王。
在外國人眼裡,慈禧太後在外交中的各個場景都非常注重“面子”,有幸和慈禧太後的西洋人留下過這樣的文字:
在最初的幾次觐見中,先是有人将我們引薦給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然後我們和福晉、格格們一起準備進入宴會廳,在落座之後,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位格格陪同着,這個時候,慈禧才會進入到宴會廳,流程非常正規化。
在這個過程裡,大家都是站着的,在慈禧太後坐下之後,才示意大家也都坐下,讓他們不解的是,當時皇帝、福晉和格格等人還是站着的,可以看出,在慈禧太後的面前,他們是不敢坐下的。
接着,穿着長袍的太監會端上地道的中國菜,那個服侍慈禧太後的太監,則全程跪在她的身邊。
吃了一會,有外國的公使夫人問格格們也能否坐下,很多禮節,是西方人都不太了解的,然後,慈禧太後才回過頭去,對身邊的光緒皇帝說:“皇上,坐下吧。”
格格們非常膽怯地坐下之後,看起來似乎都不怎麼舒服。
在外國人眼裡,慈禧太後也是一個比較迷信的人,她對于命運、符咒以及惡魔、善鬼等東西都深信不疑,這影響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次有人提出想要為慈禧太後畫像并且送到聖路易斯博覽館的時候,慈禧的态度更是極為驚訝,康格夫人遊說了很久,還說到了歐洲各國首腦的畫像都在那裡展出的時候,慈禧才答應和慶親王讨論一番。
根據史料來看,慈禧太後為了畫像這件事,還真的是認真讨論了一番。
從很多記錄也不難看出,一些外國人喜歡慈禧,是因為慈禧對他們也很大方,她需要扮演着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對于“豺狼虎豹”的好,也是建立在剝削本國民脂民膏的基礎上。
有了慈禧太後的不斷忍讓,西方列強也在那幾十年裡在清王朝這裡攫取到更多的利益。
因此,慈禧去世的時候,才會在國外引起如此巨大的轟動。
她下葬的時候,也可謂是風光無限,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載,在慈禧的殡葬現場,處處彰顯着帝王氣息,她的殡葬規模,也隻有唐朝時的武則天可以和她相互匹配。
而且,《泰晤士報》還描寫了,據說慈禧的棺材是由120人擡着走,整個葬禮的部隊達到了7000多人,耗時5天,大家一路從紫禁城走到中國河北遵化的清東陵。
《泰晤士報》的另一條消息幾乎就是在慈禧去世不久就發表了,上面說了:大清帝國的慈禧太後已于今天去世,大清國的皇帝陛下剛剛在周六去世,兩人的死亡時間如此接近,也不由使人心生懷疑,人們懷疑這件事可能是謀殺。
可這件事,《泰晤士報》能報道,也是因為他們有不少的“資源”。
當然,西洋人比較關注的“寶貝”,很多都被慈禧給帶到地下去了。
慈禧的陪葬品自然不會差,這一點,她的貼身太監李蓮英也能夠印證。
李蓮英寫過,慈禧的棺材底部鋪滿了一層珍珠、白玉和紅寶石,她身上所穿戴的也有大量的珠寶作為點綴,鳳冠上的一顆珍珠的價值在當時就價值白銀一千萬兩,身邊的還有不計其數的珍寶,類似于翡翠西瓜、紅珊瑚樹等等。
當然,最為令人矚目的,還是慈禧口中那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
不過,在她去世不到20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盜墓案,說是盜墓,無非就是搶。
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帶領部隊炸掉了慈禧的墓葬,光是掠奪這些寶貝,就耗費了七天七夜的時間,連慈禧入殓的衣服都沒有放過。
不過,當時的西方看重的是中國的土地,跟更大的利益相比,他們還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其他方面。
在慈禧去世的時候,除了《泰晤士報》,美國的《紐約時報》也報道了這件事。
《紐約時報》的消息
《紐約時報》在1908年11月16日也大篇幅提到了慈禧太後去世的事情,不過,他們消息的來源,還是從《泰晤士報》那邊。
不過,單從《紐約時報》的報道來看,這似乎不像是個單純的新聞,因為裡面有很多的評論。
比如,報紙說清國皇帝的死因是神經衰弱症,在他快斷氣的時候,卻拒絕别人将他搬到長壽宮當中,這違背了大清國的先例。
這是因為,每當有清國的統治者将要去世的時候,都會被送到這個宮殿之中。
《紐約時報》也直接闡明了,慈禧太後于下午2點去世,并且她是大清國的獨裁者,從1861年開始就直接操縱着清朝的政局,期間,沒有任何人能夠成功阻撓她。
報紙上還大膽推測了,清國官方剛剛公布了光緒皇帝的死訊,又宣布了皇太後去世,這裡能夠讓人們相信,官方在對外發訃告之前,皇帝和皇太後已經去世很長的時間了。
清廷也很快宣布,溥儀王子殿下已經登基,今年他僅僅隻有3歲。
除了用大篇幅報道慈禧太後的死訊,《紐約時報》還講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
比如,報紙中就提到了,大清國的外務部盡早照會外國使館,通告了大清國的溥儀已經繼承大統。
早在幾天之前,軍隊就已經進入了警戒狀态,準備鎮壓由于皇帝駕崩所引發的任何可能性的騷亂,不過,到發表文章之前,這些部隊還并沒有遇到什麼差事。
北京城内的市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百姓都知道了皇太後的死訊,他們對于慈禧的死其實并不會動感情,可他們還是被這個強大統治者的死所深深感染。
人們看到皇宮中正在舉行着祭奠儀式,大量的訃告也被發了出去。
《紐約時報》中還特别提到了:皇帝和皇太後是孤獨地死去。
而且,報紙中還提到了原因。
流傳了三千年的傳統喪葬儀式宣告了兩人的離世,臨終前,他們的身邊都圍繞着很多地位低下的統治者,可是他們卻孤單地死去了,那些看護者也無法接近他們的君主,和主子保持着一定的距離。
在這件事之前的很多個月,光緒并沒有接受任何科學的救助,他都一直拒絕國外的醫生為他診療,并且,相傳他曾經求助過中國的古老醫術,可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的治療了。
和《泰晤士報》不同,《紐約時報》除了報道了這件事之外,還提到了很多清國人對于皇太後的看法。
比如,他們提到在清國人的眼中,他們對慈禧的态度是又恨又怕,人們早都知道她其實已經關押了皇帝,因此對她十分憤恨。
在實際過程中,慈禧太後和國民的接觸非常少,正如同她和外界的接觸一樣,所有和她的溝通,都必須經過她手下的一幫寵臣,慈禧也一直這樣被人所包圍着。
《紐約時報》也這樣評價慈禧:她所接受的教育不多,也是一個“多面手”,她所具備的,不僅僅是維持權勢所必須具有的冷酷、堅定的意志,她還擁有一些其他的東西,也具有一定的才華。
在北京城,“老佛爺”是她的綽号,這對北京人來說已經是衆所周知的,她的性格并随着她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苛刻和殘酷,歸根結底,她是那個圈子裡無可争議的女主人,一切的事情都要受到她的嚴密控制,即使是宮廷成員的訂婚和嫁娶,都不能例外。
《紐約時報》也同樣提到了給慈禧太後畫肖像的事情。
當年的那位女畫家名叫凱瑟琳·卡爾,她在清國的皇宮内居住了一年的時間,和那裡的人過着一樣的生活,她後來還出了一本書,專門用來描述她在清國内的所見所聞,她還将皇太後說成是一位“非常面善的女士”,永遠帶着勝利者的微笑。
在外國人的眼裡,慈禧一直都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人,她身邊的人,若是沒有接受過禮部的教育,就無法去面見她。
可公使的夫人們則是一個例外,慈禧也表現出明顯的欺軟怕硬。
慈禧太後和格格們多次原諒了外國公使夫人們的無禮和冒犯,可其實,慈禧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她看不起那些外國人,覺得“神州之外皆是夷人”,可在另一方面,她又打不過這些外國人。
因此,她的原諒中,依舊帶着一種高人一等,覺得這些外國人都是沒有開化的野人,所以不值得計較。
慈禧太後一生所注重的,都是她給人留下的印象。
特别是在康格夫人的感覺中,慈禧太後始終都表現得非常有吸引力。
康格夫人覺得,慈禧是一個有辦法讓所有客人都為之着迷的人,即使他們之前對她存在過偏見,不過她對于每一個客人都非常關照,這也充分表現出了一朝之主的能力。
在很多見過慈禧太後的外國人的視角中,慈禧确實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一方面她是有着一定能力的,另一方面,她又充滿了愚昧。
當時那副畫像畫好了之後,慈禧專門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用專門修建好的一條鐵路,然人将畫像送來,這樣的操作,直接把外國人都驚呆了。
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也正好趕上了甲午中日戰争,所以沒能舉辦隆重的慶典。
也就是這個原因,到了慈禧六十九歲的時候,就迫不及待舉辦了七十大壽的慶典,目的也是為了辟邪。
她當時所穿的衣服,四處都印滿了“福”字和“壽”字,别人送給她的禮物,也都充滿了吉祥的寓意。
慈禧的寝宮内,一直擺放着很多蘋果,因為蘋果的“蘋”和平安的“平”本身就是諧音,除了蘋果外,還有很多桃子,在中國的文化中,桃子是長壽的象征。
慈禧的一生,經曆了從1840年到1900年的五次戰争,從她的主戰到求和,也能看出慈禧太後和帝國主義關系的變化。
她的幹練,也是為了維系滿清對中國的統治,在國家面臨巨額賠款的時候,她依舊保持着奢靡之風。
可這對于那些侵略者來說,看到的就是另一個方面了。
參考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眼中的光緒慈禧之死 央視國際
西方人眼中的晚清:目擊慈禧太後葬禮全過程 觀察者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