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流派,它的存在滿足了所有心中有一個江湖夢的中國人。提起近現代的武俠小說,上世紀50-70年代的港台新派武俠小說,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發展的又一次高峰。金庸、梁羽生和古龍,三位作家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翹楚。
三人的作品各具特色,金庸的筆下盡是豪俠,比如喬峰、郭靖、張無忌這樣的大俠,為了民族大義而甯願犧牲自己。與此同時,小說中還蘊含着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蘊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天龍八部》從書名就飄出濃郁的佛教氣息,佛教術語包括:天衆、 龍衆、 夜叉、 乾達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和摩羅伽八種神道怪物,其中尤以天衆及龍衆最為重要,由此而得《天龍八部》。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他用出色的筆調表現了封建社會晚期難以調和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具有厚重的曆史感。比如《萍蹤俠影錄》反映的是明朝的内部矛盾,《七劍下天山》反映的是清代各民族集結反抗清朝統治者的故事。
古龍的武俠小說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故事套路,都與梁、金兩位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将通過《多情劍客無情劍》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李尋歡,分别從人物塑造、武打描寫和文字叙述三方面來簡要分析古龍武俠小說的基本特征。
人物塑造上突破了傳統的武俠模式
《多情劍客無情劍》是一部悲劇性的俠情小說,作品以李尋歡與林詩音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刻畫了經典形象李尋歡。在他的身上,沒有為國為民的抱負,也沒有複仇的使命,他不是郭靖、蕭峰根基于“群俠”之上的俠之大者,相反是一位個體之俠。他們之間也有交集的部分,那便是孤獨,但卻是有區别的。
俠之大者的孤獨多是生活之孤獨,它會随着環境的變化而消逝。比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曾一度成為武林中人的敵人,最後犧牲自己成為了民族英雄。但李尋歡的孤獨除了生活上的孤獨,還有精神上的孤獨。
李尋歡的家族背景很強大,”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但父兄都因抑郁而過早離開了人世。他也曾有一個相知相愛的戀人林詩音,但為了兄弟之義他拱手讓給了龍嘯雲。他雖本事在身,但卻沒有門派。因此,李尋歡是沒有親人,沒有愛人,沒有師兄弟的“三無”人員,在生活上沒有歸屬感。
劇照
那麼在精神上呢?為了大義,他把愛人林詩音讓給兄弟,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換來的是龍嘯雲的以怨報德,試圖設計謀毒害他。昔日戀人林詩音對他的所做所為也不理解,當他重返李園時,林詩音質問他:“你這樣對得起兄弟,可對得起我嗎?”
為了大義而犧牲小我,本應值得贊同,但在李尋歡身上得到的卻是朋友戀人對自己的怨恨,不僅沒有換來精神上的解脫,反而把自己推向了更加孤獨的深淵。所以,李尋歡的孤獨不隻是生活上的孤獨,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高處不勝寒的精神孤獨,是一種尼采式的靈魂深處無所依托的孤獨。
小說中的天機老人說:“一個真正的高手活在世上,必定是寂寞的。因為别人隻能看到他們輝煌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所犧牲的代價,所以根本沒有人能了解他。”李尋歡說:“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顧一切去奮鬥,至于奮鬥的結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樂,他們并沒有放在心上。”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生活中與精神上的雙重孤獨,李尋歡痛苦嗎?當然痛苦,他對林詩音有着痛入骨髓的思念,對龍嘯雲的背叛痛徹心扉。他之所以甘于這種孤獨,是因為在孤獨中他找到了自我,讓他可以堅守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的獨立。所以,孤獨對于李尋歡而言,是保持他精神獨立的根,也是成就他江湖地位的本。
劇照
對于主人公的情感觀,特别是愛情觀,以往武俠小說突出的是一個“癡”字,以表達俠客在情感上的專一,以及維護主人公的正面形象。比如楊過苦等小龍女,卓一航和練霓裳的情感糾葛 ,段譽與小龍女等等我們熟悉的經典情侶,他們對感情的執着令人欽佩。那麼李尋歡不癡情嗎?
李尋歡也癡情,但是他的情感不同與金庸小說中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楊過與小龍女在洞房花燭夜隻是“依偎而坐,良久無語”不同,李尋歡的情感更加激烈,将愛與恨、冷與熱交互在一起,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影響。
從表面上看,李尋歡到處尋歡作樂,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對感情極不負責。但事實上,他卻是天下的第一情癡。十多年的時間不僅沒有熄滅他對林詩音思戀的火花,反而在他的心中形成燎原之勢,燃燒得更旺了。更賦有張力的是,古龍将李尋歡的愛情與友情聯系在一起,将李尋歡、龍嘯雲、林詩音三人之間的情感糾纏在一起。要愛情還是要友情,李尋歡給出了答案,龍嘯雲出手解救李尋歡是出于豪情,李尋歡忍痛割愛将林詩音讓給龍嘯雲也是出于豪情。
劇照
但是十幾年後,李尋歡的再次出現讓龍嘯雲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擔心美人與豪宅得而複失,于是走上了以怨報德的道路,賣身投靠金錢幫,千方百計陷害李尋歡。而李尋歡對龍嘯雲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終于喚醒了龍嘯雲的良知,為了再次解救李尋歡,龍嘯雲以死洗清了自己的罪孽。
古龍将人物外在的情感與内在的情感形成一對矛盾體,又将人物的愛情與友情糅合在一起,從而使人物的情感相互并列、相互轉化、相互滲透,使人物的情感更賦有張力。
劇照
一般的武俠小說,對于主人公的塑造通常都會涉及到主人公的成長經曆或者學藝經曆,都會寫到主人公的幼年時期,難免有些套路化,學藝、出師,初涉江湖逢奇遇,然後武功更上一層樓,直至最後成為武林頂級高手。但李尋歡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卻獨辟蹊徑,一出場就已是有名的江湖快手“小李飛刀”,“例無虛發”已成了他的江湖标簽。他猶如橫空出世一般,無門無派卻身懷絕技。
古龍筆下的李尋歡是位江湖浪子,他的身上有一層神秘的面紗,武功高強,内心孤獨,性格孤僻。他浪迹江湖既不為複仇又不為行俠仗義,也沒有為國為民的偉大抱負,僅僅隻是漫無目的地漂泊于江湖之上,以四海為家。他的身上頗具現代性,追求個人自由,尋求個性解放。
主人公李尋歡這樣的出場方式,不僅使小說突破了舊有的套路,而且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欲。
獨樹一幟的“古式武功”
自武俠小說誕生以來,各路招數的武打描寫已被書寫殆盡,金庸所創造的武功招式更是常人難以逾越。但是,古龍仍然在武打描寫上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風格的道路,自成一派,練就了“古式武功”。古式武打描寫的獨到之處在于隻注重結果而省略過程,所以他的武功招式沒有形象生動的武術名稱,也沒有細緻入微的打鬥情形。且看下面這段李尋歡的飛刀表演:
李尋歡此刻并沒有在刻木頭,因為他手裡那把刻木頭的小刀已不見了。
鮮血一絲絲自諸葛雷的指縫裡流了出來。
他瞪着李尋歡,咽喉裡也在“咯咯”地響,這時才有人發現李尋歡刻木頭的小刀已到了他的咽喉上。
但也沒有一個人瞧見這小刀是怎麼到他咽喉上的。
李尋歡的飛刀無招無式卻例無虛發,沒有人知道飛刀如何出手,隻見刀光一閃,飛刀已擊中對方。刀出人亡,勝負隻決于一瞬間,在較量之中用時間的快慢來體現武學的高深莫測,可以說是古龍武打描寫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古龍開創的武打描寫方式也被譽為“古式武功”而名揚四海。
除了“古式武功”的獨特,古龍在武打描寫上也注重武打氣氛的渲染。比如以下這段,這是李尋歡與郭嵩陽在楓林中的打鬥,堪稱“氣氛打鬥”的經典。
決戰前的氣氛:
風吹過,卷起了漫天紅葉。
楓林裡的秋色似乎比林外更濃了。
劍氣襲人,天地間充滿了凄涼肅殺之意。
郭嵩陽反手拔劍,平舉當胸,目光始終不離李尋歡的手。
他知道這是隻可怕的手。
決戰中的氣氛:
風更急,穿林而過,帶着一陣陣凄厲的呼嘯聲。
郭嵩陽鐵劍迎風揮出,一道烏黑的寒光直取李尋歡咽喉,劍還未到,森寒的劍氣已刺碎了西風。
逼人的劍氣,摧得枝頭的紅葉都飄飄落下。
離枝的紅葉又被劍氣所摧,碎成無數片,看來就宛如滿天血雨。
這景象凄絕。亦豔絕。
決戰後的氣氛:
李尋歡的手緩緩垂下。
最後的一點楓葉碎片也已落下。楓林中又恢複了靜寂。
死一般的寂靜。
在古龍的筆下,再神奇的武功其打鬥情形也不過瞬間,這也可以說是古龍創作武俠小說的一種巧妙策略,避免了落入窠臼。武打描寫簡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但仍能使小說引人入勝,這離不開“氣氛打鬥”的功勞。正如新武俠宗師溫瑞安所言,“在決戰前,古龍已經成功營造出一種‘如箭在弦’的緊張氣氛,使讀者的心神全被扣住,隻等刹那的抒洩。這一種‘氣氛打鬥’可謂開創了武俠小說先河。”
簡練賦有蒙太奇式的“古式文體”
讀古龍的小說,從小說排版上的錯落有緻,已給人一種詩意的感覺。他的小說在文字叙述方面,講究精煉的對話和短句的運用,與迅捷淩厲的武打描寫相得益彰。
《多情劍客無情劍》不似小說猶似劇本,書中充斥着大量的對白,而且不論叙述性語言還是對話,基本上都由短句組成,并且單句即成段落。且看下面這段李尋歡與阿飛的對話,寥寥數語,将一個人的寂寞寫得生動傳神,再加上濃郁的自然色彩,如詩一般優美的句子,充分體現了古龍小說在文字叙述上凝練簡短的特點。,
他不願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擡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
阿飛道:“嗯。”
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凍結。
因為他數過梅花。
他了解一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麼寂寞。
劇照
除了語言上的簡短凝練,古龍還注重語言的邏輯性和哲學性。比如下面這段李尋歡與上官金虹的決描寫。
上官金虹的手終于自袖中伸出。
手是空的。
李尋歡道:“你的環呢?”
上官金虹道:“環已在。”
李尋歡道:“在哪裡?”
上官金虹道:“在心裡!”
李尋歡道:“心裡?”
上官金虹道:“我手中雖無環,心中卻有環!”
李尋歡的瞳孔突然收縮。
上官金虹的環,竟是看不見的。
正因為看不見,所以就無所不在,無處不至。
它可能已到了你眼前,已到了你咽喉,已到了你靈魂中。
直到你整個人都已被它摧毀,還是看不見它的存在。
“手中無環,心中有環!”
這正是武學的巅峰。
這已是“仙佛”的境界
這種賦有戲劇性的表現技巧,通過個性化語言的交鋒,闡述了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武林高手,他們之間的決鬥不在于手上的兵器以及運用它們的娴熟度,而在于經過長期曆練而形成的精、氣、神的較量。李尋歡與上官金虹都是高手,他們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武林高手,但他們追求的目标不一樣。李尋歡追求的是利人的博愛之道,上官金虹追求的是利己的權術之道。因此,李尋歡的武學造詣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巅峰境界,而上官金虹卻不能。二人決戰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的李尋歡是無堅不摧的。
古龍
除此之外,古龍一直緻力于武俠小說語言形式的變革,将文學與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融合。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他就引進了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李尋歡是孤獨的,為了化解精神上的焦慮,他不斷的陷入對過去的回憶之中,小說中的李尋歡不斷的被作者在“十年前”和“十年後”來回切換,李尋歡懷念十年前的純真與快樂,而十年後的李尋歡則充滿了感傷與痛苦。通過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技巧,将傳達的訊息由單一轉向多元化。
古龍正是憑借這種簡潔凝練詩化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性,蒙太奇式的表現技巧,以及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形成了“古式文體”,并将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成為現代文學不可忽視的創作現象。
本文通過李尋歡這一經典形象,對古龍武俠小說的基本特征做了簡要的分析,同時也領略到古龍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所作的突破。對于《多情劍客無情劍》,古龍自己是這樣總結的,“我們這一代的武俠小說,如果真是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開始,至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到達巅峰,至王度盧的《鐵騎銀瓶》和朱貞木的《七殺碑》為一變,至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又一變,到現在又有十幾年了,現在無疑又已到了應該變的時候!”。他身體力行,的确做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