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拾遺——兒時除夕
綠今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不僅盼吃炖肉解饞,盼穿新衣服,更盼望享受大年三十晚上孩子們聚在一起在昏暗夜色下放煙火。 除夕晚飯後,我們兄妹急不可待地把進臘月就從娘娘宮買來,不知摸了多少遍的花、炮,還有燈籠擺到床上。燈籠是自己糊的,為了省錢我們用竹棍紮成橢圓形、五角星形;糊上紅紙、裝上小臘,雖然粗糙,點亮之後,燈籠紅彤彤的,滿屋一片喜氣預示“年”到了。
終于期盼,姗姗來遲的大年夜,讓我們樂得直蹦高。換上新褲、新褂、新鞋,把小呲花,鞭炮上拆下的小炮揣在衣袋裡,哥哥舉着點好冒着火的一支香打頭,我們小姐倆各提一個燈籠,跑到門外融入街上孩子們的歡樂中。我和姐姐先插進女孩子行列 提着燈籠轉來轉去連成紅燈串串;又互相點着滴滴芯,前後左右搖着銀花,嘴裡念念有詞:滴滴芯,冒火星,一分錢買10根!三十晚上,是男孩子一年最得意最大顯身手的時候,當然必須要我們捧場。哥哥裝滿兩衣袋小炮。放炮時,他或蹲在地上放,或往高處抛,清脆一響,我們姐妹捂着耳朵,閉上眼,一陣歡呼給他助興。一旦有啞巴炮,我們遲疑一下,蹲下來從炮皮裡擇出完整的小炮,輕輕對折,用閃着紅火的小香點着裸露的火藥(呲花),嘶——一股藍火焰噴射出耀眼的光束。
臘月夜晚寒風刺骨,那時沒有保暖外套,都是家做的棉衣。男孩子藍棉襖,戴帽子;女孩子花棉襖,系圍脖,雖然凍出鼻涕,凍紅嘴巴,甚至流着鼻涕,用手一抹仍忘情地玩。在燈火閃爍中,有的男孩炮仗放完了又抖起空竹;有的女孩跳着猴皮筋高唱着:“3151(曲)戗面的饅頭,幹飯炖肉炒山藥豆,請吃吧,不要客氣,明天再來吃好的。”懷着對年的期盼等了漫長的一年,終于等來了肉香彌漫的夜晚,孩子們聲音比素日響亮許多,唱出得意與滿足。
要放花了,哥哥飛跑家裡,抱來泥娃娃(花炮)擺好,我們搶先從衣袋裡掏出地老鼠,站在馬路中間,搓搓凍僵的手,小心地摳開小小的尖尖,用香一點,隻見它在地上嗖嗖飛轉,閃光,我們跺着腳,眼跟着亮光轉,映出滿臉的興奮。哥哥要點泥娃娃了,孩子們歡呼着圍過來,“呲”的一聲,焰火竄上天空,把孩子們的笑臉映紅映亮。大家小手裡拿着香、攥着滴滴芯、提着燈籠。不知哪把火把燈籠燒着了,燈籠一扔就都跑回了家。 回到家裡,我們繼續玩的内容是:守着桌上的瓜子、花生、黑棗、柿餅子、糖果等稀有零食,打開升官圖,用撚撚轉争奪探花、榜眼、狀元;玩撲克牌一般就是“十點半、”“憋7”、“抽王八”或用瓜子押寶看誰赢得多……吃了餃子,接着玩,一直玩到快天亮睜不開眼睛的時候,迎來了大年初一。
将近六十年過去,我們都成了夕陽老人。歲月荏苒,生活巨變。如今物質極大豐富,遊藝花樣翻新,天天都是過年,但是真過年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那種熱鬧,而在貧乏年代期盼的除夕一頓肉仍記憶猶新,熬夜玩卻讓人留戀一生。孩子們自主創新、玩所欲玩,成幫結隊、姊妹兄弟一起把過年推向極緻的場景永遠印在腦中,難以忘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