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追《小歡喜》,裡面的3個媽媽很典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理解每一個角色,都有因經曆和性格原因所導緻的局限性。
有句話說的很對:你不知道我經曆了什麼,你沒有資格評判我。
雖然大家都說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不好,但她也有她的苦衷和難處。當然我們也不否認英子在親子關系中的窒息和壓抑。
曾經我們都想要一個楊楊那樣的媽媽,然而自己當媽後,我們卻都不自覺地成為了方一凡的媽媽,甚至一不留神成了英子媽媽。
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我時不時會想到,溫尼科特在《父母-嬰兒關系的理論》中所提到的“足夠好的媽媽”(good-enough mother)。
“足夠好的媽媽”指的是母親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适應她的嬰兒的需要,并且随着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地适應得越來越少,并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她的失敗。
曾奇峰曾解釋這句話說:
一個媽媽越能夠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抛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
這句話我深有體會。
之前出差的時候,涵涵總是會經常打電話,哭着說:”媽媽,你回來,我想你。“
可是從去年開始電話就少了,今年壓根兒人家忙的沒時間給我打。
失落嗎?一開始會有。後面肯定也會有時有。
但更多的是開心,證明她慢慢地内心開始獨立了。
我們不去評價别人的好壞,對錯,但可以從别人的故事裡,對自己的育兒有所警示。
比如當我看到《小歡喜》裡的這一幕時,内心觸動蠻大的。
女兒想要媽媽高興,可媽媽要的隻是女兒高興就好,我無所謂。
一扇玻璃隔音窗戶,方便英子學習,卻沒有隐私空間。
每天除了上課,輔導學生,還要盡心盡力照顧英子的飲食起居。
不能吃火鍋,更别說垃圾食品,好不容易同意下去買油條,排了半天隊,還是覺着不要吃的好。
這是一個事事要求完美的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時刻關注,但卻讓孩子感到窒息。
因為這樣的媽媽心裡隻有孩子,自己怎麼都可以。
所以就少了邊界感,多了控制欲。
你是我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我們的理想和目标是一緻的,你要接受我給你的人生規劃。
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我們最好能夠永遠不分離。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因為你是我的全世界。
所以,英子才那麼想要逃離媽媽,甚至逃離這座城市。
除了無縫隙的愛的壓抑,還有自己給自己帶來的自責。
因為英子是懂事的,當媽媽的要求自己不喜歡時,她感覺到委屈,可違逆了媽媽,一想到媽媽為自己的付出,又會無比自責。
每次最先道歉的,永遠是這個懂事的孩子,哪怕自己的笑中總是帶着委屈。
因此,我們最好能夠做個足夠好的媽媽。
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既放過了孩子,也放過了自己。母子或母女之間既有界限感又有親密感。
那麼怎樣把握這個度呢?
比如,如果孩子爬高,完美的母親會在孩子都還沒感覺到恐懼的時候就馬上把孩子抱下來;糟糕的媽媽會孩子已經極度恐懼還不出現;而足夠好的媽媽,能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恐懼,卻又相信在最糟糕時,可以尋求和獲得他人的幫助。
當孩子是個小嬰兒時,他覺得自己還在媽媽肚子裡,我和媽媽是一個整體。
世界上我最重要,我一哭,媽媽最好能立馬回應。我一有需求,媽媽最好立馬出現。
孩子需要的第一個心理營養是無條件的接納;第二個是,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第三個是安全感。
當這幾個心理營養足夠之後,孩子慢慢地意識到我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而我們也要漸漸地适應和孩子之間心理上的分離。
孩子離得開我們,我們也要學會對着孩子的背影說再見。
哪怕失落,哪怕不舍。
因為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而母愛是為了分離,分離的越徹底,母愛越極緻。
所以,願我們都能不要總嫌自己愛的不夠多,做的不夠好,做個足夠好的媽媽就非常了不起了。
母愛不該給自己和孩子都帶上枷鎖。
但同時,那些視孩子為生命中第一位,把所有好的壞的全一股腦給孩子的媽媽,都是因為有個缺位的爸爸呀。
所以,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家也需要大家共同經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