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有時候,苦難比順境更能磨煉人,更能增長人的勇氣和韌性,讓人滿懷信心地跨過一道又一道圍欄,邁上一級又一級台階,到達更為高遠的山巅。往往有所成就的賢才偉人,更是在千磨萬擊之下巋然不動,堅決地抱樸守一,朝着自己設定的人生方向穩步邁進,因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讓-雅克•盧梭,就是這樣的人。
讓-雅克•盧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個貧苦家庭,當過仆役、學徒、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從事多種職業的經曆,讓盧梭有機會深入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各個階層人們的生存狀況,進而為日後的文藝創作積累起豐富的素材來源。1749年,37歲的盧梭發表了《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由此名聲大振。
1762年,盧梭因發表《愛彌兒》、《社會契約論》而遭法國當局追捕,此現象從一側面證明盧梭言論、書籍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和威懾力。《忏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作品,無疑是盧梭作為18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理性思考過後的智慧結晶,囊括了他對于自然、人性、社會秩序、兒童教育等的理論經驗。
《新愛洛伊絲》作為盧梭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封建勢力幹擾下不堪一擊的愛情。全書共分為6大部分,由163封信組成,着重展現了少女朱麗和她老師聖普樂之間的愛情悲劇。盧梭借助“相愛者生别離”的凄慘結局,批判了落後的封建婚姻觀念,宣揚個性解放和戀愛自主。
從内容來看,朱麗和聖普樂兩人之間的純真之愛讓人感動。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是一位來自社會底層的青年。他學富五車、高風亮節,在克拉朗的一位貴族家中擔任教師,久而久之與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産生戀情。
在朱麗父親的阻撓之下,聖普樂被迫與朱麗分離。朱麗經不住其父的百般懇求和勸誡,最終與俄國貴族沃爾瑪先生結婚。婚後,朱麗把自己與聖普樂之間的關系坦誠告訴丈夫,得到了丈夫沃爾瑪的理解。
沃爾瑪邀請遊曆世界的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應允了。與朱麗分離6年後再見面,讓聖普樂心中激情重燃,他想和朱麗重修舊好、再續前緣。已經為人妻子的朱麗,嚴格遵從教條禮法,将一切深情埋藏心中,并拒絕了聖普樂的請求。
後來,朱麗因跳入湖中拯救落水的兒子,身染重病、與世長辭。臨死之前,朱麗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家人,并與自己的表妹克萊爾結婚。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但拒絕與克萊爾結婚。
對于這段感情,朱麗和聖普樂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朱麗為了服從父親的意志,放棄了個人的堅持,抛棄了美好的愛情;聖普樂盡力抗争過後,無法以個人之力抵抗封建家庭的餘威,更是揭示了父權制、封建勢力對于美好愛情的摧殘和扼殺。
與古典主義文學所不同的是,盧梭創作的《新愛洛伊絲》,開始從正面肯定和維護人的正常情感需求,感人至深的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同時又滿懷深情地把田園鄉村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之中。在郁郁蔥蔥、繁花似錦的山居田園中,盧梭讓一段美好的愛情自然生發、蓬勃生長、黯然枯萎,歡愉之中浸潤着感傷,消逝之中保留着永恒。
全書的作者盧梭曾指出,《新愛洛伊絲》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題材的簡單和中心思想的連貫。”毫無疑問,這樣的概括是十分貼切的。
所謂題材的簡單,指的是用書信體小說的形式來貫穿全文,圍繞幾個主要人物來開展故事情節;所謂中心思想的連貫,指的是不管朱麗、聖普樂、沃爾瑪、克萊爾這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發生變化,作者所描寫和探讨的焦點仍然是愛情的滋長與毀滅、友情與愛情的區别及聯系等。
人們内心純潔的情感,一如清晨略帶濕氣的露水,也像澀中帶甜的青草味,永遠那麼天然、那麼自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