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能用一本書來代表中國文化,那就是《易經》。之所以會選擇《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因為這本書涵括了儒道的思想。
作為中國最早的書籍之一,《易經》一直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文化之本,它千百年以來都從各個方面影響着中國人,包括思想、語言、行為、生活等等。也難怪很多人都說,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易經》。
既然對《易經》有這麼高的評價,那麼《易經》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我們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古聖先賢、名人大咖是如何評價的吧。
唐朝宰相虞世南認為“不讀易不可為将相”,他把《易經》當作通達人生的教科書。
名醫孫思邈認為 “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他一生都把《易經》當作救死扶傷的良方。
諸葛亮不但熟讀《易經》,而且精通易學的衆多分支,從而創作了“八陣圖”,用于排兵布陣,帶兵打仗。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宋代思想家周敦頤陶醉在《易經》的世界裡,這樣評價讀這本書的感受。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把《易經》稱為“科學的經典”。
馬雲行商數年,他也非常熱愛讀《易經》,而且将《易經》視為決戰商場的重要指南。
清華大學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校訓。
南懷瑾說:“千萬别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
看起來《易經》真的很不一般,真的是一本好書!
《易經》是一部由超強作者天團集體創作的作品,成書所經曆的時間非常漫長,經曆的聖人也很多,其中有三位古聖先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發明了八卦圖;周文王,發明了六十四卦,後被稱為《易經》; “聖人”孔子,為《易經》作了《十翼》,就是今天的《易傳》。
正是因為三位大家的共同創作,才成就了我們今天《易經》的主要内容。
創作《易經》的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人絕對算得上同時代裡最聰明的人了,由他們共同撰寫的書,其“智慧值”不言而喻。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認為《易經》就是一本關于算命的書!如果你這樣想就太小瞧《易經》了。它的“不一般”絕不隻是因為它的占蔔之術,更是因為它對我們生活深刻而深遠的影響。
健康論陰陽、取名看五行、出門翻黃曆、結婚看八字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我們的語言,很多地方都有《易經》的痕迹。在新冠疫情泛濫的2020年的年末,我們都在朋友圈裡看到過“實鼠不易、牛轉乾坤”這句話。
是啊,2020年實在是太艱難了,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過得非常不容易,正值牛年馬上到來,大家借用“牛”的諧音,希望在這個牛年裡可以“扭轉乾坤”,走出困局。而“扭轉乾坤”這個成語,正是對《易經》思想的化用。
“乾”與“坤”都是《易經》八卦中的卦象,“乾”象征天,代表陽;“坤”象征地,代表陰。扭轉乾坤,也就是将天地颠倒、陰陽互換,這樣當前艱難的局面就能徹底改變,一切秩序也将重新建立。
乾坤這個詞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常常用到,都覺得它的含義生動而深刻,這說明《易經》中的智慧,早已在潛移默化中,被我們認可和接受了。
很多人們常用的語言均出自《易經》,常用的詞:“交易”、“變卦”、“變通”、“渙散”、“文明”、“鼓舞”等;常用的成語: “陰陽怪氣”、“否極泰來”、“物極必反”、“謙謙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七上八下”、“不三不四”、“不速之客”、“正大光明”等等。
總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原典”著作,《易經》極大豐富了我們的漢語,也成為我們日常表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易經》對建築、文學、互聯網、取名等方面的影響也無處不在。
《易經》始終伴随着中國人的生活,始終與我們的生活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不管你是否讀過《易經》,你的所有行為都沒有離開過《易經》。它已經變成我們中國人血液裡根深蒂固的東西,變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
聲明:文章作者原創,請勿抄襲、洗稿。圖片引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