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孫小榮工作室2019年原創人文旅行圖書《有一種生活叫日照——旅遊生活36計》,已由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通過尋訪日照,選取36個典型場景,将日照生活具象化;創作36篇文稿,讓日照生活場景化;記錄36個故事,讓日照生活人格化,來展現“有一種生活叫日照”的場景體驗。“小榮說”連載系列文稿,與讀者分享36種日照生活。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拔隻有258米的天台山,對于日照而言,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要追溯“日照”二字的來源,不得不去天台山,其“日出初光先照”的寓意,即源自天台山古老的太陽崇拜。
在全國,以“天台山”命名的山有幾十處,其中被百度詞條收錄的就有18處,且大多數已成為旅遊名勝風景區,最有名的當屬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等。
有這麼多天台山自古以來就存在,是個奇特的現象。“天台”之意,就是通向天的台階,沿天台而上,能接近太陽,向太陽表達敬仰和感恩之情,祈求太陽溫和地保佑,而不是殘暴地懲罰。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無法解釋和控制自然,隻能信仰和遵循自然。太陽不僅帶來光明和溫暖,滋養萬物生靈,也會帶來炎熱和災難,赤地千裡,寸草不生。
反映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的《山海經》中,就記載有“後羿射日”和“誇父逐日”的傳說。前者是征服太陽,射九留一,實現滿足人類生存所需光照的冷熱均衡; 後者的“逐日”是追逐太陽而生,或者是想“摘日”,以便控制太陽運行及熱量強弱,為人類所用,結果誇父渴死,願望沒實現,反映了自然的不可戰勝性。這些關于太陽的傳說,是遠古時代人與自然的交流方式——要麼征服,要麼順從。
在世界許多文明古國出土的文物中,都能看到遠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比如希臘神話中的三大太陽神:許配利翁、赫利烏斯、阿波羅,在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是商周時期古蜀族太陽崇拜的信物,而日照天台山的太陽崇拜,則直接指向中國的太陽神——羲和。
日照天台山現存大量關于太陽的圖騰符号及至今無法破解的象形文字,是别處天台山不曾見到的一個現象,也是日照天台山“神一般”存在的獨特之處。
天台山神迹
遠觀日照天台山,并無高聳奇秀之處,隻是一座微微隆起,岩石裸露的小山丘,被四周的農田、村鎮包圍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故居,就位于天台山腳下的濤雒鎮。由于靠近山區,荒地廣袤,草木豐盛,能養羊,濤雒鎮的羊湯和羊湯面條久負盛名。
天台山祭祀太陽神的傳統,從古至今流傳在民間。當地的老百姓相信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是太陽的生日。在這天,他們會用新收獲的小麥磨面,做成形似“太陽” 的餅,帶到天台山去供奉太陽神,向太陽表達感恩之情,祈求太陽護佑這一年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
天台山有“仙山”之稱,曾修建有太陽神殿、财神廟、魁仙閣等,由于經曆朝代更替、兵荒馬亂,頻遭毀壞,反複修繕,終不得留存。直到近年,當地百姓集資,在山下重修财神廟。同時也啟動“東方太陽城”項目的建設。
由于民間傳統在,通向天台山頂祭祀台的路就在。石階小路于緩坡松林中蜿蜒而上,需要徒步約40分鐘才能抵達山頂。在沿途的岩石上,就會發現許多來自遠古時期的小驚喜——女巫墓、女娲廟、大羿陵、嫦娥墓、仙人台、量天尺、太陽神石、太陽神椅、太陽圖騰等。
在羲和部落遺址處,會看到由四塊石頭組成的太陽神椅,作為背靠的石頭上,刻有太陽圖案。在另一塊較為平整的石頭上,有一個圖案,中間是一個象征太陽的圓,圓的周圍圍繞着5個人,手拉着手在跳舞。像這樣的神秘圖案、形似文字的符号,以及反映當時生産、生活場景的岩畫,随處可見。
在天台山,也曾出土過很多石盆、石磨、石臼、石球、石斧、石鐮、石箭頭、石火坑、積石冢等,以及繩紋夾砂灰、紅、白等色彩的陶片,甗足、鬲足、豆柄、豆盤等陶器殘片,這些生産、生活或祭祀用的器物殘片,是羲和部落真實存在于此的實證。
登臨山頂,是一個較為寬闊的原始祭祀場。舉目四望,視野開闊,東南兩面向海,西北兩面環山。天台山由5個山峰組成,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平頂山、雞呴呴喽山、石盆山、财山和天台山。山巒起伏,古松與岩石相間,卻也有幾分精緻。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兩塊巨大的岩石。
一塊位居山頂偏北處,其上刻有半個太陽,形似從海面剛剛升起;旁邊是一彎新月,還有星星,與太陽構成“日月同輝”的寓意。太陽和月亮圖案下面是3個大小不一的人像,高舉手臂歡呼樣,好似在迎接初升的太陽。旁邊是豎排的5個圖案,應該是文字題記,其中有一個像兩個“水”的構成,另一個很明顯是3個三角形組成的“山形”。
這應該是古人祭祀太陽時的主祭台。可以想象,當年部落的人們,面北而跪,向着這幅圖案虔誠祈禱的儀式場景。在這塊石頭前面的平地上,有一個用石塊堆砌而成的火坑,雖然一看就知道是今人所放,也可據此推演當年部落群體在祭祀儀式完成後,點燃篝火,載歌載舞,以期與太陽神交流對話,表達歡愉或憂傷的情景。
另一塊刻有圖案的石塊位居山頂東面,石半截淩空,指向大海。在這塊平整的岩石上,分四列十二行,整齊有序地刻有數十個形象圖案,其中有些頗似我們今天使用的微信表情。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是人類記載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有說這些字是颛顼命令倉颉所寫,後被刻在天台山頂。大抵隻是今人推測了。真正的含義,隻有距今二三十萬年前的天台山居民知曉。
這兩塊石刻,讓日照天台山與衆不同。據此推測,天台山在遠古時期,曾經是日照大地居民的精神信仰中心。日照境内曾出土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堯王城遺址。考古學家在挖掘遺址的過程中,也發現關于太陽崇拜的圖案和符号。更為奇特的是,遺址墓葬中的頭像,都朝向天台山。
日出初光先照“日照”的地名,源自《隋書·地理志》,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寓意陽光、幸福的地方。日出東方,日落西山,是亘古不變的太陽運行軌迹。日照得東方之便,先享太陽之利。
正是因為這個現象,在古代,人類認為太陽是繞着地球轉的,即“地心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人類才逐漸意識到,太陽居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太陽運行。随着科技的日益發達,人類對宇宙認知論的演變,直到現代,才發現其實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隻是太陽系的中心。
地球自轉一次是一天,地球公轉一次是一年,太陽的運行不僅決定了時序的流轉,引導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決定了不同地球經緯度的氣候及環境,推演着不同區域的四季輪回的節氣,人類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律開展生産和生活。
在主要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的遠古時期,人類逐水而居,逐日而居,過的是追尋溫飽的遊牧生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這是《山海經》對天台山的記載。簡短的幾句話,卻道出了天台山與羲和部落的淵源。
《山海經》另有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天台山又稱扶桑山,而湯谷就在天台山中。這一記載例證了天台山是東方太陽崇拜文化發源地。
羲和是中國太陽神,太陽自然是羲和部落的圖騰。當他們沿沭河而下,來到天台山時,一定是像内陸的遊客第一次看着太陽像個火球般從海平面一躍而出,霞光普照,海天一色,産生出許多奇幻的想象。
由于遠古人類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心中充滿疑惑,無法說清的東西,便就變成了神迹。神迹不可言說,隻能意會,也隻能頂禮膜拜。于是,天台山就成了古人祭祀太陽,與太陽神進行對話交流的祭壇。在這個祭壇上,他們留下自己的語言,也給後來的我們,留下了一段未解之謎。
天台山太陽崇拜的遺址,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太陽文化譜系。2009年,天台山與秘魯的馬丘比丘、印度的科納拉克、埃及的阿布辛貝勒、希臘的德爾菲共同被評為“世界五大太陽發源地”。
如今,為了進一步挖掘和展示天台山太陽文化,“東方太陽城”已經落地天台山下,以太陽文化為主題的博覽園、展覽館、街市、客棧、精品民宿等體驗性項目,将把太陽文化滲透進食、住、行、遊、購、娛的全過程。與此同時,兼顧世界五大太陽發源地的美食、文創、演藝、藝術體驗等,讓天台山的太陽文化,不僅有說頭,而且 有看頭、有玩頭。
太陽帶來光明與溫暖。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好日子。
許巍有一首歌叫《純粹》。歌中唱道:虔誠的目光,隻追逐太陽,躍動閃亮的光輝;用執拗的名字,訴說堅持,一生隻要這純粹。
古人的信仰是純粹的,旅行與生活也可以成為純粹的信仰。在日照,從大海邊到天台山,你可開啟一段純粹的“逐日之旅”。
《有一種生活叫日照 旅遊生活36計》
作者:孫小榮 岑梅玲子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第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