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1-08 06:19:49

原創不易,請随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體(文定),無授權禁轉!

“城下之盟”的來曆,出于《左傳》,是指在敵國武力淵威脅之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盟誓。“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遼朝大兵入境,包圍了澶淵北城的情況下,被迫無奈簽訂的和約。根據澶淵和議,宋朝每年都必須向遼朝貢納三十萬匹、兩的絹、銀。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1

(宋遼局勢圖)

宋真宗在誓書中稱之為“助軍旅之費”,遼軍并沒有幫助宋朝打仗,哪會有什麼“助軍旅之費”,實際上它是戰争賠款,與近代清朝政府向西方列強提供戰争賠款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因此,當時的宋朝官員将“.澶淵之盟”視為城下之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澶淵之盟”簽訂不久,景德三年二月,王欽若即提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他對宋真宗說:“城下之盟,雖春秋小國猶恥之,今以萬乘之貴而為澶淵之舉,是盟于城下也,其何恥如之。”王欽若的這種說法,還有另一種版本:“澶淵之役,準以陛下為孤注,與虜搏耳。苟非勝虜,則為虜所勝。且城下之盟,古人恥之。今虜衆悖逆,準為宰相,不能殄滅兇醜,卒為城下之盟以免,又足稱乎?”

這些記載略有不同,是當時不同的人記錄的結果,不過王欽若和司馬光都認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卻千真萬确,不會有誤。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2

王欽若是宋真宗時代的重臣,在“澶淵之盟”前後,曾以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司,資政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他提出的城下之盟的言論,既是他個人的言論,同時也代表了當時朝廷内外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宋朝人認為“澶淵之盟”是屈辱的城下之盟,從皇帝實錄的篡改上也看得很清楚。南宋初年的史學家李焘在整理北宋皇帝實錄時,驚奇地發現“澶淵之盟”的誓書,“不知真宗實錄,何故不載”。後來在仁宗實錄慶曆二年九月乙醜,卻找到了澶淵誓書,不過有些文字作了改動,與原文不完全相同。

實錄,顧名思義,是當時的史官如實地記錄每日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澶淵誓書是關系到宋朝的重大曆史事件,在真宗實錄中為何被删除?顯然負責實錄的史官認為此事是奇恥大辱,不應記人實錄供後人觀看。這是一種為尊者(宋真宗)之避諱的手法,嚴重違背了實錄的宗旨和原則。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3

(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屈辱條約)

宋仁宗實錄雖然收錄了澶淵誓書,然而對其中的重要文字進行了修改。宋真宗誓書在先,其所署的時間是十二月七日;遼聖宗誓書在後,所署的時間是十二月十二日。然而被收入仁宗實錄的遼聖宗誓書,卻被改為十二月七日,即與宋真宗誓書同日。

為什麼要作此改動呢?宋真宗誓書在先,證明了宋真宗積極主動地簽署誓書,與他最先提出和議主張是一緻的;将遼聖宗誓書簽署的時間改為與宋真宗同日,則表明誓書的簽署無先無後,是同時簽署的。然而通讀兩份誓書以後會發現,遼誓書是在宋誓書的基礎上補充若幹文字形成的。篡改實錄文字,是屬于作僞的行為,而且這種作僞的手法并不高明,很容易被人識破。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4

(宋遼使者讨論合約條件)

還有,原宋、遼誓書上有南、北朝的稱呼,在仁宗實錄中南、北朝的稱謂被删掉。據載,“始,通和所緻書,皆以南、北朝冠國号之上。将作監丞王曾言:‘是與之亢立,失孰甚焉,願如其國号契丹足矣。’上嘉納之,然事已行,不必改”。王曾之言是說,遼朝不能與宋朝并立,更不能高在宋朝之上,因為在宋朝官員的口中和奏疏中,契丹被斥之為“戎敵”、“寇戎”、“戎狄”、“夷狄”,自然不能與宋朝并列,南朝、北朝的稱謂等于提高了契丹的地位,使其更加嚣張。

王曾的說法取得了宋真宗的贊成,後悔不該如此。對于實錄中已記載的文字,一般的史官是不能改動的,隻有得到皇帝的禦準,才能進行改動。因此,仁宗實錄中對澶淵誓書若幹文字的改動,要麼是出于宋真宗的本意,要麼是出于宋仁宗的聖旨。不管是出于誰的旨意,都可以看出宋朝君臣對澶淵誓書有屈辱之感。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5

(宋朝君臣對盟約是頗有微詞的)

不過雖然删掉了誓書開頭的北朝二字,正文中仍保留了北朝字樣,并沒有完全删淨。改動文字的用意,顯然是用以貶低契丹,實際上卻是弄巧成拙貶低了宋朝自己,人們不禁要問:宋真宗身為大國之君,為什麼屈己向契丹求和?為什麼要向契丹提供“助軍旅之費”?

修改實錄,是真正的篡改曆史,它本來就不是一種光明正大的行為。至于修改實錄的後果,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給後人留下了篡改曆史的罪名。

有人認為,“澶淵之盟”是遼将蕭撻凜在澶淵北牆視察宋軍陣地被伏弩擊中而死以後,北宋在戰而勝之的條件下簽訂的平等協議。仔細審視當時的文獻記載,事實并非如此。據宋朝人記載,景德元年閏九月“契丹主與其母舉國入寇”,《遼史》記載,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南伐”,在時間上是一緻的。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6

在閏九月間,忠實于宋朝的降将王繼忠與宋真宗就有了和談的接觸,宋真宗表達了願意和談的願望,向王繼忠下诏說:“朕丕承大寶,撫育群民,常思息戰以安人,豈欲窮兵而黩武。今覽封疏,深嘉懇誠……倘諧偃革,亦協素懷。诏到日,卿可密達茲意,共議事宜,果有審實之言,即附邊臣聞奏。”

到了十月間,王繼忠與宋真宗的接觸更加深入。王繼忠言:“契丹已領兵攻圍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宋朝)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

宋真宗謂輔臣曰:“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遣使,固亦無損。乃複賜繼忠手诏,許焉。”宋真宗已明确表示可以“議和好”。蕭撻凜誤中伏弩,是在十一月甲戌以後。史載景德元年十一月甲戌,“契丹既陷德清,是日率衆抵澶州北,直犯大陣,圍合三面,輕騎由西北面突進……弩潛發,撻凜中額殒”。

澶淵之盟北宋和遼什麼關系(澶淵之盟是宋遼百年好合還是大宋的恥辱)7

(盟約其實對大宋是不公平的,沒有面子可言!)

這說明早在蕭撻凜十一月甲戌中伏弩以前的九、十月間,即遼軍剛剛南下的時候,遼宋和好的密談就開始了,宋真宗明确表示可以遣使與遼朝議“和好”。當時蕭撻凜還健在,指揮戰鬥,不知宋朝戰而勝之,又是指何而言。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豈能令人信服!

其實這場戰争直到最後結束,也看不出北宋戰勝了遼朝。在戰争中将士的死亡是常有的事情,一個将領的死亡不能代表戰争的勝負,何況蕭撻凜是誤中伏弩,不是死于戰鬥之際。能夠表明戰争最後勝負的,是戰争結束以後雙方所承擔的責任。

遼軍是進入宋朝境内讨伐戰鬥,戰後撤離宋境不能算作失敗;而宋朝每年要向遼朝貢納三十萬匹、兩絹、銀,則是其戰争失敗所要承擔的責任。宋朝非常忌諱貢納的字樣,把它說成是“助軍旅之費”。遼朝是宋朝的敵人,宋朝最後要向遼朝提供“助軍旅之費”,其實是支付戰争賠款。僅憑這一鐵的事實,就可以知道在澶淵之戰中,到底是誰勝誰負了。

“澶淵之盟”對宋朝來說是城下之盟,不僅宋朝當時就有這種看法,時至今日許多史學家也持這種認識,例如漆俠就指出,對于宋朝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這是最有代表性的說法,類似的看法很多,服于篇幅,不能一一具引了。參考資料:《契丹史研究》《宋真宗1005》《大契丹國》《兩宋三百年》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