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9-27 08:54:27

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文學的精品往往需要多次重讀和細讀,才能從中探索其所蘊含的無窮深意一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說《祝福》,自被搬上舞台之後,祥林嫂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形象,她的悲劇故事引起了許多人的同情,許多學者們也對這個形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對祥林嫂的分析和理解,随着時代的變遷而衆說不一,這些不同角度的不同表述使這個形象豐富的意義被不斷地揭示通過再次細讀《祝福》發現祥林嫂的悲劇意義中不乏表現出她對人生是有追求的,也為自己的命運而掙紮,她在這種追求與掙紮的痛苦中度過了一生,從而向我們展現了封建社會婦女命運的悲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追求與掙紮的一生)1

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文學的精品往往需要多次重讀和細讀,才能從中探索其所蘊含的無窮深意。一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說《祝福》,自被搬上舞台之後,祥林嫂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形象,她的悲劇故事引起了許多人的同情,許多學者們也對這個形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對祥林嫂的分析和理解,随着時代的變遷而衆說不一,這些不同角度的不同表述使這個形象豐富的意義被不斷地揭示。通過再次細讀《祝福》發現祥林嫂的悲劇意義中不乏表現出她對人生是有追求的,也為自己的命運而掙紮,她在這種追求與掙紮的痛苦中度過了一生,從而向我們展現了封建社會婦女命運的悲慘。

《祝福》是《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魯迅先生以農村生活為背景描寫農民命運的短篇小說之一。描寫了舊社會中國最底層的勞動婦女祥林嫂兩次嫁夫,兩次成了寡婦的悲慘命運,而且兩次由衛老婆子介紹到魯四爺家做工,最終淪為街頭乞丐,在魯鎮最隆重的祝福中死去。祥林嫂雖然深受封建禮教的摧殘和迫害,但是她也是有追求的,主要表現在對最基本生存欲望的追求和對群體意識的追求。

“祥林嫂是一個勤勞、 善良、 安分的勞動婦女。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要用自己老實、勤苦的勞動,換取起碼的低微的生活。首先來看她對生存的追求,祥林嫂在不幸的婚姻中死了丈夫,為了生存她逃出了婆婆的魔撐來到魯鎮做工,祥林嫂初到魯鎮時,可以說還是健康的、 能幹的。“頭上紮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從着裝和面貌看丈夫的死并不是給她打擊很大,她還能為自己的生活找到出路,為了自己的生存,她勤勞、能幹、沉默、少語,也得到雇主的肯定。這個時候的祥林嫂對自己在魯鎮做工的生活是很滿意的,多幹活少說話,她希望這種生活能一直過下去。好景不常,最終還是被婆家找到并強抓回去,賣了她而且是強逼改嫁。有了自己的孩子,丈夫死後,她為了生存依然決定帶着孩子好好過下去, “她又能做,打柴摘茶養蠶”憑着自己的勞動把孩子養大,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祥林嫂仍然對生活充滿追求。當孩子被狼銜走之後隻剩下她孤身一人,她也并沒有像舊社會的其他婦女那樣,丈夫死了,孩子又死了,無法生活,找不到活着的出路而殉夫、 殉身。祥林嫂并沒有這樣做,她第二次又由衛老婆子帶到魯四爺家再次尋找工做,為了生存她依然堅強地活着,雖然主人在某些事情上忌諱她去做,但她還是轉了幾個圓圈,最終在竈下燒火。祥林嫂經曆了人世間最大的不幸,她仍然為了生存而尋找出路,從她的兩次來魯鎮做工的行動中可以看出她對生存意識的追求。

在《祝福》中祥林嫂表現出對生存意識的追求外,另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對群體意識的追求。祥林嫂的不幸沒有得到魯鎮人們的同情,反而是孤立她和看客式的嘲笑她,認為她是一個不好的謬種。其實在祥林嫂兩次來魯鎮做工的過程中都能看出她是非常努力地想向魯鎮人們的這個群體靠攏,想融入這個群體,她想和這個群體的人們一樣生活着,不想被他們看作是與衆不同,不想被他們看作是另類,這些都說明祥林嫂對群體意識是有追求的。在初來魯鎮的時候她從不向别人講述自己的身世, “她不很愛說話,别人問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可見祥林嫂并不想讓魯鎮的人知道她的不幸,隻想像魯鎮的人們一樣正常地生活着。所以她隻顧埋頭做工,很勤快, “人們都說魯四爺家裡雇着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受到魯鎮人們的贊揚,這些都是她追求群體意識的表現。這個時候魯鎮的人們對她還是可以接受的,雖然魯四爺起初是反對、讨厭她是一個寡婦,但通過祥林嫂勤快的試工期内的表現也很快地接受了她。 祥林嫂努地做工,這個時候她還沒有受到魯鎮人們的排斥,她一個人承擔了魯四爺家所有的家務,每月工錢隻有五百文,她并沒有感到不滿, “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說明在祥林嫂心中隻要有這樣的生活過就可以了,像魯鎮的人們一們正常地生活,不會因為她是個寡婦會被人另眼相看,所以她想融入這個群體。當她第二次來魯鎮做工,不幸的一切已經讓她變得有些麻木和無奈,但她還是想融到魯鎮人們的這個群體中,所以見人就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大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淘米,米下了鍋,打算蒸豆。 我叫, ‘啊毛!’ 沒有應。 出去一看,隻見豆撒得滿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 各處去一問,都沒有。我急了,央人去尋去。直到下半天,幾個人尋到山墺裡,看見刺柴上挂着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說,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果然,他躺在草窠裡。肚裡的五髒已經都給吃空了,可憐他手裡還緊緊的捏着那隻小籃呢。……”講自己的孩子被狼吃的經過,一方面是責怪自己的過錯,沒有看好孩子,防着狼來。另一方面是講出自己的不幸來搏得魯鎮人們的同情,開始魯鎮的人們還是同情祥林嫂的, “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珠。”祥林嫂内心的痛苦需要找一個能夠同情她的群體來訴說,魯鎮的人們在祥林嫂心中就是很好的訴說對象,由于她反複向人訴說悲慘的故事,人們已經覺得厭煩,甚至全鎮的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如果說她初次來魯鎮,人們勉強沒有排斥她,那麼第二次來魯鎮,人們是孤立她,認為她的不幸都是理所當然的,對她的不幸感到麻木,甚至帶着嘲笑的方式來引誘她講自己的故事來滿足看客式的心理。最終連她的死,魯鎮的人都覺得她是一個不祥的人,死都死得不是時候,在魯鎮最大的習俗“祝福”中,在萬家爆竹聲中,她死去了。祥林嫂在魯鎮是個可有可無的人,雖然她試圖能融入魯鎮人們的這個群體,但是這個群體的麻木與愚昧讓她在絕望中孤獨地死去。

盧梭說過: “人生來是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祥林嫂是一個善良、勤勞、安分的農村勞動婦女,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用自己誠實的勞動像魯鎮的人們一樣過着正常生活。有研究者認為祥林嫂身上有更多的奴隸性,願意滿足自己的奴隸身份,通過再次細讀《祝福》發現祥林嫂也有為自己的命運掙紮的表現,并且不止一次地掙紮,她的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祥林嫂身上表現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一面,認為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彌天大罪,同時她也表現出在封建夫權、封建神權面前勇于掙紮的一面。“夫權不是一個孤立問題,它作為一種封建勢力,是同其他封建勢力相聯系,受到一切封建勢力的中心——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政權的維護和支持的。”祥林嫂的掙紮首先表現在對“夫權” 代表婆婆的反抗。 她是逃到魯鎮來的,丈夫比她小十幾歲,可以試想祥林嫂是過着什麼樣的婚姻生活?婆婆比她大十多歲,而且是精明強幹,也可以想象祥林嫂又是在怎樣的家庭中生活?“……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進來,說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雖是山裡人模樣,然而應酬很從容,說話也能幹,寒暄之後,就賠罪,說她特來叫她的兒媳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而家中隻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了。 ”當丈夫死後,婆婆仍可以利用“夫權”讓她承受着一切的痛苦,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從家庭中逃出來,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從山裡逃出來就是對自己不幸命運的掙紮,她并沒有安于現狀,在痛苦的家庭中生活下去。婆婆找到她之後,把她搶回去,以高價賣給賀老六,她不從,并且在當天是用繩子捆着塞上花轎裡,擡到男方家,祥林嫂努力地掙紮着。“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上隻是嚎罵,擡到賀家墺,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花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呢。 ……”在這個細節上,有不少研究者在分析時認為祥林嫂不同意嫁給賀老六更多是因為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要“從一而終”、要保“貞節”。其實從祥林嫂的罵、撞香案角的行動中更可以看出她是對婆婆這種安排的不滿,是對以婆婆為代表的“夫權”行為的反抗。丈夫在世時,祥林嫂要從夫,丈夫死了,祥林嫂要守孝道,要從婆婆,也就是說如果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那麼在逼嫁這件事上,祥林嫂就應該順從婆婆嫁給賀老六。“貞節” 、“從一而終” 這些禮教陋俗祥林嫂的婆婆都可以為了錢而讓她違背這些禮教,祥林嫂又何必用自己的生命去維護這些禮教呢?所以祥林嫂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說明了她對婆婆的不滿,先是罵,後是以死為代價也不讓婆婆的行為得逞,更多看出祥林嫂為反對“夫權”努力地掙紮着,去尋找做人的權力,其實她的要求并不高,就是離開婆家,哪怕在魯四爺家做一輩子的女工,她已經是很滿足了。

祥林嫂為自己命運的掙紮還表現在對“魂靈”問題的探讨。祥林嫂來問“我”關于“魂靈”的問題,是因為“我”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可見祥林嫂相信“我”對“魂靈”的看法。“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這說明祥林嫂希望有魂靈,因為這樣她就可以見到阿毛了,在死後就可以和阿毛團聚。“那麼,也就有地獄了?”她既希望有“魂靈”又害怕有“地獄”因為她覺得自己是一個犯了太多錯誤的人,害怕自己死後會入“地獄”受到懲罰,所以當聽到柳媽說她嫁了兩次,要被閻王鋸成二截,她就非常害怕,她從山裡從來還不知道有這一說法。祥林嫂在山裡的婆家連最起碼的人身安全和生存自由都沒有,不得不長年累月地為生存而艱辛地勞動,更談不上觀念和信仰。按柳媽的說法,她才知道“失節”是很嚴重的大事,所以按柳媽的指示,也為了自己在陰間能更好地生活着,祥林嫂去土地廟捐了門檻,花了多年攢下的工錢——十二元鷹洋,用這種方式來洗掉被逼再嫁“失節”的罪過。這也是祥林嫂企圖用捐門檻的行動來換回憑自己的辛苦勞動獲取生存的權利和資格,她希望自己也像常人一樣在死後的另一個世界裡能夠正常地生活,這些都是她對自己命運掙紮的表現。

祥林嫂在魯鎮的現實中不能像正常人生活着,因為她在魯鎮人們的眼裡犯了太多太多的錯誤,所以他們都對祥林嫂充滿的不是同情,不是憐憫,而是鄙棄,甚至是冷漠,他們把祥林嫂的故事當做無聊時的閑談。祥林嫂自己也知道魯鎮人們在嘲笑他,所以總是瞪着眼睛,無語可言,她想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痛苦更少一點,過得更好一點,她用自己的實際賦予行動花大代價捐門檻,她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在掙紮中度日如年。

祥林嫂一生經曆了喪夫,被賣被逼改嫁,再次喪夫,最後喪子,人世間的莫大悲哀她都遭遇到了,與此同時她也體會到了人世的過度悲涼與冷淡。“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而逃出去做女工;她在被賣進山裡時所表現出的‘出格’、拼命地掙紮;她千方百計尋求解脫封建禮教和迷信所加給她的精神枷鎖;她懷疑人死後靈魂和地獄的有無,這一切都表現出了她的埋藏在心靈深出的抗争精神。”祥林嫂是堅強的,她一生的痛苦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但是她還以自己微弱的力量為了生存,為了适應那個社會,為了自己的命運而拼命地追求和掙紮着。當然她最終失敗了,那個社會吞噬了她,那個社會的人們抛棄了她,但是她這個形象的意義卻是深遠的。更多的人認為魯迅先生寫《祝福》的目的是希望能在當時社會“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可是我們今天重讀《祝福》會讓我們想到在當今社會像祥林嫂一樣身世悲慘的人也許有很多,我們也應該牢記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